“庙学合一”:成都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考
“Pioneering Work of Temple and School in One”:A Research on“Zhougong lidian”of “Wenweng shishi” in Chengdu of Han Dynasty
作者:舒大刚;任利荣;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4(05):-21-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翁石室;周公礼殿;文(孔)庙;府学;庙学合一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10@ZH005);;
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川宣[12]110);;
四川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儒学文献通史”(SC12E00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儒学文献通史”(RX12ZD02);;
2014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儒学文献发展史”(SKQY201424)
中文摘要
建立于西汉景帝末年的成都文翁石室,是当时最早由地方政府建立的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同时又是祭祀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东汉后期,高又在石室旁重建周公礼殿,用来祭祀孔子、孔门弟子、历代名儒,以及自盘古、伏羲、神农以下的历代圣君贤臣和治蜀有功的历代先贤,正式形成"庙学合一"体制,是当时全国第一所由政府建立的祭祀先圣、先师、先贤的专门建筑。这一体制在成都一直保持着,中间虽然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遭到破坏,但不久又得以恢复。文翁石室以及周公礼殿,是成都地区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也是当地最权威的寄托精神信仰的神圣家园。"庙学合一"的格局对后世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建制影响甚大,对历史上的教育制度、礼乐制度以及地方文化建设,曾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43页。
1 杨慎:《全蜀艺文志》,刘琳、王晓波点校,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中册,第996页;吕陶:《净德集》卷十四《府学经史阁落成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页。
2 扈仲荣、杨汝明:《成都文类》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621页。
3《战国策》,贺伟、候仰军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32页。
4 班固:《汉书·循吏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25-3627页。
5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214页。
6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17册,第502页。
7 李之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7册,第349页。按,洪适《隶释》卷一辨曰:“成都又有左右生题名一巨碑,盖左学、右学诸生也。其间江阳、宁蜀、晋原、遂宁乃蜀晋所置郡,欧阳公以为‘汉文翁学生题名’,非也。”存疑。
8 班固:《汉书·循吏传》,第3626页。
1 杨慎:《全蜀艺文志》,上册,第12页。
2 扈仲荣、杨汝明:《成都文类》卷四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835页。
3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3册,第515页。
4 扈仲荣、杨汝明:《成都文类》卷四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795页。
5 舒大刚:《从“蜀石经”的刊刻看〈十三经〉的结集》,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16期),台北:学生书局,2009年;《“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6 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六,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第5页。
7 “昔人尝疑‘朕’非制名可称于臣下者。自秦汉天子所为称,岂复可存耶?流俗谓为‘高胜’,至宋璋洗视,知为‘高朕’,范蜀公尝为人道之甚详。余尝至其处,求字画得之,实为‘朕’字。知在汉犹未有嫌,不必曲辨‘朕’为‘胜’也。《蜀书》有‘高胜’,为郪县人,昔人疑其为守,非也。魏文帝时夏侯霸为右将军,霸父朕尝仕于汉,可信也。”参见董逌:《广川书跋》卷五《周公礼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第387-388页;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卷中收清吴省钦《重建锦江书院讲堂碑记》:“翁之后,唯最贤,,董逌作朕,记述辽旷,名有显晦,迹有兴废,惟其德长以不毁耳。”
8 “其西有文翁石室,其南有高胅石室,比文翁石室差大,皆有石像。胅,或以为胜,宋温之璋洗石以辨之,乃胅字也(音持禀反)。”参见范镇:《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2页。
9 “陈寿《魏志·高柔传》注:高干父躬,蜀郡太守,陈留圉人。疑即此人,而字讹作也。”参见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儒藏》史部第246册,第165页。此说并无证据,难以取信。
10 “又云‘郡将陈留高君者’,高也。诸书多有误以为‘朕’者。”洪适:《隶释》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
1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235、237页。
2 按:当作献帝。
3 雍正《四川通志》,第34页。
4 天,原阙,据洪适《隶释》卷一第17页补。
5 按:《隶释》无此二字。
6 閟,原阙,据《隶释》补。后“幔”,《隶释》作“帱”。
7《隶释》作“启”,参见洪适:《隶释》卷一,第17页。
8《隶释》作“坥”,参见洪适:《隶释》卷一,第17页。
9 兹二句,原文作“夫礼兴则国化”,兹据《隶释》补。
10《隶释》作“典”,参见洪适:《隶释》卷一,第17页。
11 直,原阙,据《隶释》卷一第17页补。
12 佚名:《殿柱记》,杨慎:《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五,中册,第973-974页。
13 赵明诚:《金石录》,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50页。
14 按,此记乃颜有意书,非颜氏撰。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四《唐益州学馆庙堂记》跋:“成都县令颜有意书,撰人题‘法曹陈玉,文学太子詹事待诏弘文馆陵州长史’。碑阴载当时官僚姓名,后人题云‘此记贺遂亮撰’,又作‘贺公亮’,未知果否。”
15 “初平二年,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并反,攻焉,焉击破,皆杀之。……焉四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奉车都尉,并从献帝在长安。……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焉既痛二子,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居成都。遂疽发背卒。”参见范晔:《后汉书·刘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1页。是时益州刘焉父子与李傕把持的朝廷不睦,故不奉其主政时正朔,非因道路阻滞致政令不通也。
1 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第369-390页。
2 王羲之:《与周益州帖》,杨慎:《全蜀艺文志》,下册,第1740页。
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第768页。
4 乐史:《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册,第1467页。
5 按,此处说高兴平元年为成都守,不确。据《殿柱记》高公于此时已经守蜀十有三年矣。
6 据上文可知当为重建。
7 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1页。
8 “嘉祐中,王素命摹写为七卷,总一百五十五人,为《成都礼殿圣贤图》。蜀守席益又尝摹其容貌名位可别识者一百六十八人于石经堂”。参见费著:《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杨慎:《全蜀艺文志》,下册,第1505页。
1 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二《跋周公礼殿图》,《从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64册,第967页。
2 刘岳申:《送蒲学正序》,《申斋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4册,第195页。
3 费著:《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杨慎:《全蜀艺文志》,下册,第1505页。
4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百五《画苑记》第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676页。
5 杨慎:《全蜀艺文志》上册,第12页。
6《礼记·文王世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44页。郑玄注:“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无迎尸以下之事。”
7《礼记·文王世子》,第3043、3041页。
8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2343页。
1 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70页。
2 王应麟:《玉海》卷一一三“孔子庙”,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2085页。
3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4 扈仲荣、杨汝明:《成都文类》卷二十《府县学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621页。
5 李石:《礼殿圣贤图》,《方舟集》卷二,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43册,第397页。
6《周礼·大司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0页。
7 房玄龄:《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86页。
8 范晔:《后汉书》卷三,第150页。
9 王应麟:《玉海》卷一一三“汉祠七十二弟子孔子弟子籍”,第2086页。
10 “古者惟功臣与祭大烝,未闻弟子从祀于师也。自建武祠七十二子于孔庙,然亦不出阙里也。贞观末,加以左、卜诸儒,从祀太学,而武成王之祠亦仿而为之。总章开元以来,又加诸儒以三等之爵,而州县学官咸有从祀矣”。参见王应麟:《玉海》卷一一三“孔子庙”,第2085页。
1 周九香:《周公礼殿——历史名人纪念堂》,《文史杂志》2003年第2期。
2 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2页。
3 李石:《礼殿圣贤图》,《方舟集》卷二,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397页。
4 吴省钦:《重修成都府学大成殿碑记》,李承熙:《锦江书院志略》卷上,《儒藏》史部第246册,第270-271页。
5 范晔:《后汉书·礼仪志》,第3108页。
6 贺公亮:《益州学馆庙堂记》,杨慎:《全蜀艺文志》卷五十二,下册,第1561页。按: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成都府碑记》作《馆学庙堂记》。
7 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成都府碑记》作《馆学庙堂记》,唐永徽元年贺公亮撰,《全蜀艺文志》卷五十二,下册,第1561页;范镇:《东斋记事》,第32页。
8 乐史:《太平寰宇记》第3册,第1467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