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自治与统一国家的建构——北洋时期“联省自治”运动再研究
Local Aut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Country——Another Study on the "Inter-Provincial Autonomy" Campaign during the Beiyang Government Period
作者:杨天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5):-20-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北洋时期;联省自治;国家统一;地方自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中文摘要
北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崛起,这一过程与西方自治思潮及联邦制主张在中国的传播相伴始终。"联治"含有多元合一的因素,并非"统一"的对立物。虽然"联治"有对抗北洋军人操控的中央之含义,但"统一"却始终是多数国人的政治诉求。由于北洋军政体系在"分"与"合"的争斗中趋向瓦解,推动统一的力量就只能在北洋体制之外去寻找。而以"分"为特征的北洋时期的"联省自治",也就悖论式地成了解构北洋军政体系、为形成中的国民党集权体制提供支撑的建设性因素。不过新的政治统一体却否定了自治及联邦,厉行党治,这又是多数客观上促成了这一体制的人始料未及的。
参考文献
①涉及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著作很多,新近修订再版的《中华民国史》第4卷(李新主编,汪朝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对此作了详尽的事实重建,堪称目前最完备的有关“联省自治”研究的著作。但因系民国全史的一部分,受编纂体系制约,问题的讨论略逊。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增订本)对此作了综合性研究,颇具参考价值,但该书成书较早,此次增订不多,对分合关系的探讨亦与本文关注不同。涉及这一课题的论文亦很多,新近一点的有张倩:《美国联邦制与清末民初联省自治》,《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2期;王涛:《1922年湖南省宪法五辨:基于英美宪政经验的解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袁刚、许晴:《联省自治与联邦主义救国论》,《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喻春梅:《长沙〈大公报〉视域下的湖南联省自治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汪朝光:《南北对峙中的护法运动———兼论护法时期的孙中山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等等。这些研究对各特定地区的“联治”作了较好的解读,对西方思潮对中国联治运动的影响也有所探析,但法律层面的分析较多,相对缺乏历史的贯通性思考,对“联治”与国民党后来实现统一的关系也不甚留意,为本文的展开预留了空间。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选举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75页。
②胡适具体论证说:“六十年来,中央的权限一天天的缩小,地方的自觉一天天的增加;到了辛亥,革命军起,‘省的独立’遂成一件历史的事实。当袁世凯的时代,这个现状的意义已有人看出来了,所以有民国二三四年间的‘联邦论’。”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71-372页。
③黄抱一:《省自治》,《东方杂志》第17卷第20号,1920年10月25日,第115-116页。
④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0页。
⑤罗文干:《狱中人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1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4-5页。
⑥恽代英:《民治运动》,《恽代英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6-337页。
⑦杨荫杭:《今之时局》,《老圃遗文辑》,上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⑧陈冠雄:《奉直战云录》,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5页。
①“唐绍仪与外报记者谈话”,《申报》,1924年11月27日。
②章士钊:《孤桐杂记》(1926年9月13日),《章士钊全集》(6),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第277页。
③黄抱一:《省自治》,《东方杂志》第17卷第20号,1922年10月25日,第115-116页。
④章士钊:《学理上之联邦论》(1915年5月10日),《章士钊全集》(3),第379-397页。
⑤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丛书”第2辑,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345-346页。
⑥胡适:《联合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第374-376页。
⑦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286页。
⑧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湖南《大公报》“湖南建设问题”专栏,1920年9月3日第2版。不过热衷“自治”的青年毛泽东,其理想中的国家模式也仍然是“大一统”。他之所以提出激进的任由国家分裂成27个小国,以及建立“湖南共和国”的主张,与后文所引“化鲁”氏“先谋地方的局部改造”之认知类似,是考虑到在一个时期内谋求中国问题的总体解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故退而求其次地提出分别的解决之道,如果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可以获得总体解决,是绝不会主张裂国分治的,他后来领导建立的“新中国”仍然是单一制国家而非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足以证明这一点。
①化鲁:《地方自治与乡村运动》,《东方杂志》第19卷第6号,1922年3月25日,第1-2页。
②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46页。
③但三省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比如加入联治的四川,当遭到滇军进犯时,又表现出偏向北洋的倾向,故其联盟并不牢靠。待到吴佩孚出兵干预,不仅“联省自治”破产,就连湘省的制宪活动,亦一并宣告失败。后起的湖南实力派只好联络已为国民党控制的两广以抵御北方,谋求自身利益的保护。黄士衡:《赵恒惕的省宪活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60-169页。
④段云章等编:《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7页。
①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第371-375页。
②胡适:《丁文江传》,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7),第477页。
③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民国丛书”第4编第27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第68页。
④《国民军欲夺陕西地盘:厉行大西北主义》,《顺天时报》1925年9月7日。
⑤陈独秀:《联省自治与新西南主义》,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0页。
⑥说难:《何谓自治》,《东方杂志》第17卷第20号,1920年10月25日,第2页。
⑦《占领地盘之新标帜:以某省人督某省》、《刘镇华谋督豫》,《晨报》1924年11月13、18日。
⑧Robert A.Kapp,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1911—1938,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21.
⑨《孙段电商赣局》,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12月25日。
顾敦鍒:《中国市制概观》,《东方杂志》第26卷第17号,1929年9月10日,第33-42页。
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第68页。
①王世杰、钱端升甚至称该宪法“实是一种联邦宪法”,尽管其中沿用了民六“二读会”通过的“中华民国永为统一民主国”的条文。详见氏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42页。
②《陈调元自称苏督说》,《益世报》1925年10月22日。
③《国内专电.北京电》,《申报》1925年1月18日。
④《浙孙强截税款》,《顺天时报》1925年5月5日。
⑤《冯玉祥派员来京接洽与奉合作》,《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0页。
⑥Harold Z.Schiffrin,“Military and Politics in China:is the Warlord Model Pertient?,”Asia Quarterly:A Journal from Europe,No.3(1975),pp.196-197.
⑦罗文干曾痛称此时国家虽呈南北分立状态,但南北皆无全权之政府以代表一方,北方则大权旁落,总统不过军阀之监印官耳,内阁不过军阀之书记官耳。而军阀之势力亦不一专,始则有皖直,继则有直奉,今则有保洛,保洛之下,复有齐卢。南方始则元帅之令不及陆唐,继则总裁互争互夺,终则总裁见逐川滇黔湘,各自负隅,故以此比壬子、丙辰,不可同日语。罗文干:《狱中人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16),第82页。
⑧《暂时的相忍为国之政局》,《申报》1925年1月16日。
⑨《国内专电.北京电》,《申报》1924年1月7日。
《王吉占之〈对时局下一观察〉》,《国闻周报》第2卷第8期,1925年3月。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第二日第四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1页。
①康白情:《自治的统一与统一的自治》,《东方杂志》第19卷第11号,1922年6月10日,第1-4页。
②陈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2),第380-381页。
③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东方杂志》第19卷第15号,1922年8月10日,第133页。为增加论证力度,陈独秀甚至不惜以极端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说中国政制实质上已经是联邦制而非单一制,中央政府的权力比世界上任何联邦政府的权力还小,在政象上中国已经是“超联邦以上的地方专权”,在这种情况还拿“联邦制”来拯救中国,简直是“药不对症”。陈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2),第384页。
④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第375-376页。
①康白情《自治的统一与统一的自治》。丁燮林认为,统一与分治,若撇开事实而言纯理,各有其价值,本无可比较,故亦不容赞否。而所谓严格的分治,便是完全分裂。此种主张,因对外关系之复杂,与社会多数心理之反抗,其不可能,无俟深论。吾人所谓严格的统一不仅指单一国家而言,即现时一般舆论所希望所主张之联省自治制———即联邦制———亦是严格的统一(但作者认为这样的统一也是不能实现的)。丁燮林:《分治与统一商榷书》,《东方杂志》第19卷第12号,1922年6月25日,第129-132页。
②叶含章:《武力统一》,《现代评论》第2卷第50期,1925年11月21日,第7-9页。
③张彭春《日程草案》1925年6月至12月相关内容,转引自罗志田:《“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178页。
④杨荫杭:《统一之奇谈》,原载《申报》1920年11月26日,收入氏著《老圃遗文辑》,第137页。
⑤罗文干:《狱中人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16),第83页。
⑥孙中山:《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孙中山全集》(9),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①参阅前揭罗志田文:《“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
②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2-481页。
③转引自曾宪林等著:《北伐战争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7页。
④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10-311页。
①唐有壬:《广东国民政府的形象》,《现代评论》第2卷第44期,1925年10月10日,第5-7页。
②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崩溃》,荣孟源等主编:《近代稗海》(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