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抑或文化大危机——一个后现代视角的思考
A Cultural Boom or a Cultural Crisis——Reflecting from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作者:王晓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5(06):-44-5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化生产;文化再生产;意义消失;文化危机;价值颠覆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出现大量产能过剩,这些过剩产能就会转移到第三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中,并由此引发文化产品的"过剩",这种文化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与日常生活的时尚化是一致的。当文化生产时尚化的时候,文化生产的实际意义消失,而形式意义盛行。这种形式化的文化生产表现为机械化的复制。这种简单复制的文化生产是为了使文化生产得以维系而进行的"再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这种"再生产"实际上就是文化符号的简单重复,而简单重复的生产导致意义的消失。后现代文化的危机表现为意义消失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虽然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意义标准,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彻底否定文化中的意义标准。
参考文献
1据说,中国某些名牌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每年的学费是20多万元。在时尚的领域,时尚品的价格与它的使用价值无关。
1根据一项调查,某些专业与职业对口率不到10%。见《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业岗位“没有关系”》,《北京晚报》,2014年7月2日。
2在这里,我不否定这种素质,我所批评的是,大学在背离其培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者的原初目标。
3王晓升:《论学术“时尚”》,《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
4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70页。
1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第42页。
2关于“再生产”,参见拙作《政治的终结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崛起》,《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
1或者说,没有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切实意义。在这里,人们或许会说,许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比如数学的研究不会有实际意义,科学研究总是有超前性。我们在这里所批评的不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我们所批评的是科学研究中的过度再生产。比如,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军事技术的竞争,这种竞争就是提高杀人的效率。这种科学研究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可以产生威慑作用,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有用吗?当生产过剩的时候,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被转移到武器的生产中。当科学研究中生产过剩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大规模地研究武器。美国人就要借助于“中国威胁论”来维持武器生产和武器的研究。“中国威胁论”把这个国家对于武器生产和武器研究的需求刺激起来了。美国要通过研究武器来维持科学上的领先地位,这种科学研究是人类的灾难。或许,我更应该说,这里的科学研究究竟有没有意义已经无法说清。
1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第157-159页。
2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第158页。
3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65页。
1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第158-15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