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缪钺:《自传》,《缪钺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2 柯建中:《缅怀缪钺先生》,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44页。
3 刘琳:《缪钺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特色》、钱鸿瑛:《缪钺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均收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4年,第6-9、31-36页。
4 缪钺:《〈吕氏春秋〉撰述考》、《六朝人之言谈》,《缪钺全集》第1卷,第51、336-337页。
1缪钺:《要言不烦》,《缪钺全集》第7卷,第105页;景蜀慧:《殷殷滋兰意》、吕一飞:《缪钺教授谈写文章》,均收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第83、87-92页。
2缪钺:《〈全宋文〉序》,《缪钺全集》第7卷,第45-46页。
3缪钺:《治学琐言》,《缪钺全集》第7卷,第74页。
4缪钺:《〈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缪钺全集》第1卷,第83-84页。
5缪钺:《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缪钺全集》第1卷,第92、16、208页。
1引语出自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页。
2缪钺:《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缪钺全集》第1卷,第357页。
3缪钺:《宋代文化浅议》,《缪钺全集》第1卷,第430页。
4缪钺:《“烦琐考证”辨析》,《缪钺全集》第7卷,第153页。
5缪钺:《“淮阳”与“雉阳”》,《缪钺全集》第7卷,第230页。
6缪钺:《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缪钺全集》第7卷,第108页。
7缪钺:《王静安与叔本华》,《缪钺全集》第2卷,第195、200页。
8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47年1月8日,《夏承焘集》第6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4 页。
9缪钺:《治学琐言》、《治学补谈》、《治学经验漫谈》、《自传》,《缪钺全集》第7卷,第75、80、84、172页。
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缪钺全集》第1卷,第147页。
陈寅恪讲授、刘隆凯整理:《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习侧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1缪钺:《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缪钺全集》第2卷,第188页。
2缪钺:《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缪钺全集》第1卷,第389-390页。
3缪钺:《论荀学》,《缪钺全集》第1卷,第42页。
4叶嘉莹:《论缪钺先生在诗词评赏与诗词创作两方面之成就》,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第16页。
5刘琳:《缪钺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特色》、景蜀慧:《殷殷滋兰意》,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第11-12、78页;缪钺:《自传》,《缪钺全集》第7卷,第175页。
6缪钺:《论李义山诗》,《缪钺全集》第2卷,第131页。
7缪钺:《要言不烦》,《缪钺全集》第7卷,第105页。
8缪钺:《马绍伯墓志铭》,《缪钺全集》第7卷,第106页。
1徐世昌:《贺先生文集叙》,贺涛:《贺涛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吴宓有缪钺“痛斥古文”的记录,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9册,1944年10月12日,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51页。
3缪钺:《要言不烦》、《追忆三位中学老师》、《纪念籍忠寅先生》,《缪钺全集》第7卷,第105、113、114页。
4缪元朗:《缪钺先生编年事辑》(以下简称《事辑》),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页。
5缪元朗:《事辑》,第9、11-12、25、21页。
6杨树达在1920年5月抱怨:“历年在湘任教国文,以改作文卷为苦役。……居京数月,见诸任教大学者每周授课不过八、九时,自修时间绰有余裕,每心羡之。”见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与《积微居诗文钞》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14页。这一状况在30年代也并无根本改变。而教课钟点的差别还只是一方面。
1缪元朗:《事辑》,第28页。
2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4页。
3缪钺:《自传》,《缪钺全集》第7卷,第172-173页。
4 关于钱氏在浙大的短期讲学及在此期间与缪钺等人的交流,见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11页。
5缪元朗:《事辑》,第43、25、45、73、81、17、39、41、65、69等页。例证甚多,不一一列举。
1宋育仁:《国学研究社讲习专门学科》,《国学月刊》(成都)第17期,1923年,第42页。
2牟润孙:《发展学术与延揽人才——陈援庵先生的学人丰度》,《海遗杂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3页。
3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308页。
5卫聚贤:《古史研究》,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序”,第1页。文章写于1932年。
6陈守实:《学术日录》,转引自罗志田:《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7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41年11月16日,《夏承焘集》,第6册,第348页。
8曹聚仁:《报告文学(Reportage)》,《笔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51页。
9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00-120页。
1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43页。
2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第277页。
3韦兵:《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62-363页。
5缪先生就在保定培德中学讲“国学概论”,又指导学生读先秦经子、《说文解字》等。见胡厚宣:《祝贺吾师彦威先生九十华诞》,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第43页。钱穆《国学概论》也是其教中学时的讲义。
6直到2002年,中研院成立中国文哲研究所,经学、诸子等皆在其中,仍能看出这一传统的影子。
7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近代中国的史学与史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0-101页。
1金景芳:《金景芳自述》,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2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2彼得·柏克:《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第109页。
3钱穆:《讲学札记》,叶龙记录,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49页。他并言:“初学读古经籍,不如先读姚鼐《古文辞类纂》。”(同书,第51页)正是据自己的经验而言。
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再序”,第1页。
5缪钺:《自传》,《缪钺全集》第7卷,第171页。
6缪钺:《治学补谈》,《缪钺全集》第7卷,第77页。
7 缪钺致刘永济,1943年7月26日,转引自缪元朗:《事辑》,第89页。
8钱穆:《讲学札记》,第51、65页。
1钱穆说此甚多,此处只举一例,参见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93-113页。
2钱穆:《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史学发微》,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93页;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页。
3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页。
4缪钺:《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缪钺全集》第1卷,第93页。
5 德国史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Friedrich Meinecke)谓西方历史主义的一个基本元素——“个体观念”的出现即来自“审美感受”。参见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39 页。梅尼克对文学、艺术、美学思想、实践及修养在历史主义兴起过程中作用的讨论,散见全书各处。但我不是要把缪钺、钱穆归入“历史主义者”之列。
6钱穆:《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7刘节:《历史论》,《刘节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8钱穆:《讲学札记》,第52页。
9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11年,第334-358页。
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79页。
2缪钺:《治学琐言》,《缪钺全集》第7卷,第75页;景蜀慧:《殷殷滋兰意》,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第81页。
3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4陈怀宇:《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0-354页。
5缪钺:《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缪钺全集》第7卷,第109页。
6钱穆致叶龙,参见钱穆:《讲学札记》,第66页。
7缪钺:《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缪钺全集》第1卷,第93页。
8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龠》,第103页。
1缪钺致章士钊,1927年2月21日;缪钺致陈槃,1947年3月3日,均转引自缪元朗:《事辑》,第10、115页。
2钱穆:《韩文导读序》,《新亚遗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704页。
3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语,转引自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4年,第7页。
4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第3-4页。
5刘节:《刘节日记》,1939年9月19日,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6缪先生曾言:“文史结合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参见缪钺:《治学琐言》,《缪钺全集》第7卷,第74页。
7缪钺:《评贺麟译斯宾诺莎〈致知篇〉——兼论翻译》,《缪钺全集》第7卷,第135、138、140页。
8缪钺致郭斌龢,1984年1月6日,转引自缪元朗:《事辑》,第332页。
9缪钺:《回忆吴宓先生》,《缪钺全集》第7卷,第124页。
缪钺:《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缪钺全集》第7卷,第108页。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1王汎森:《钱穆与民国学风》,《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第146-147页。
2参考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一个培育博士的独特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28、340-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