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宋墓”墓主寻踪——从晋到宋:川南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Tracing the Owners of the “Song Dynasty Tombs in Luxian”——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Ethnical Relations in Southern Sichuan from the Jin Dynasty to the Song Period
作者:刘复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5(06):-11-2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泸县宋墓;泸州;泸夷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古代‘僰国’地区民族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12AZD079)
中文摘要
汉晋以来,川南这一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秦汉的开拓,晋代的"獠人入蜀",以及晋唐间的"獠乱",唐宋"乌蛮"的北上,都表现出了这一地区历史演变和民族关系的复杂与多样性,甚至成为汉文化考古上的"空白"。以宋代而言,北宋朝与"泸夷"之间发生多次冲突,戎泸地区乌蛮北上,一度抵达长江南岸。夷汉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民族融合加剧,泸南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朝廷不断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力量,泸州成为一路的政治军事中心,"权任益重",甚至与成都分庭抗礼。大量人口移居此地,户数"猛涨",成为泸州宋墓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泸县宋墓》报告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物管理所四家联合署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泸县古称江阳,南朝梁始置泸州,民国初年泸州改称泸县,1950年泸县分置市、县,将原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划出为泸州市,余仍称泸县。今之泸县,在宋属泸州泸川县。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175页。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19页。
3王世襄:《四川南溪李庄宋墓》,《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四川李庄)1944年第七卷第一期。
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175页。彭州金银器窖藏发现于1993年,窖藏年代不早于绍熙元年(1190),后来出版有精美报告图册可资参考,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附录二之“川南地区”,第196页。今习称的“川南”主要指四川泸州、宜宾两地,古代称为“戎泸”、“泸叙”等(宜宾古称“戎州”,宋政和四年即1114年改名为“叙州”),也包括泸、宜以北的邻近地方,这是重庆未成直辖市之前的习惯称呼。又,本文沿用宋代用语“泸南”,则是指泸州至宜宾以南地区。
6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参见唐长寿:《川南蜀人墓葬和蜀国南疆》,罗世烈等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天津:历史教学社,1995年。
2《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9册,第2993页。
3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4《汉书》卷95《西南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1册,第3838页。
52011年,在宜宾屏山县楼东乡向家坝水库施工现场发现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重要遗址,前往考查的四川大学、四川考古研究院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此间晋唐为什么成为考古“缺失”的年代?2011年10月29日《华西都市报》甚至以《谁“偷”走了向家坝千年历史》为题发表了一组报道。
6以上政权中,除成汉和谯纵(405—413)的短期割据而外,其他都是中原政权。
7魏收:《魏书》卷101《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6册,第2249页。建国(338—375)是北魏(代国)时期拓跋什翼犍的年号。西晋时,李氏族人率陕甘流民南下,在成都建立的成汉政权,后来被东晋荆州牧桓温率兵攻灭。
1《新唐书》卷203《于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18册,第5783页。
2蒙文通:《越史丛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5页。“獠人”即“僚人”,“僚”读作佬。民国政府于1941年颁布训令,在民族称谓中,凡是带“反爪”旁的均改写作人旁。本文中,引文内仍其旧,叙述则写作“僚人”。
3郭允蹈:《蜀鉴》卷4,王云五等编:《丛书集成初编》,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初版,第52页。
4李膺是梁朝(502—557年)益州(治今成都)广汉人,曾任益州别驾,其《益州记》早佚。参见蒙默:《“蜀本无獠”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5郦道元《水经注》卷8,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374页。
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下册,第864、790页。
7《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册,第1686、1693页。
1参见佐竹靖彦:《泸州江安县生南耆》,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论集刊行会编:《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东京:同朋舍,1989年。
2参见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六章第六节《地名和历史民族地理》;刘复生:《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獠人入蜀”再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16,开宝八年九月丁酉,北京:中华书局,1979—1995年点校本,第2册,第346页。
4北宋时泸州下辖泸川、江安、合江三县和淯井、南井二监,戎州下辖僰道、南溪二县。参见王存著《元丰九域志》卷7《梓州路》,是书元丰三年(1080)撰成。淯井监即后来的长宁军,在长宁河中游,余皆在长江沿岸。
5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8册,“蕃夷”5之101。
6《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下》,第20册,第6318页。
1两事分载杨仲良著《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25、26,因李焘《长编》今本有所缺佚,故而该书也颇有可利用之处。
2李焘:《长编》卷81,大中祥符六年十月丁丑,第7册,第1851页。
3李焘:《长编》卷244,熙宁六年四月乙未,第17册,第5941页。甫望个恕,又写作“斧望个恕”。
4《宋史》卷496《蛮夷传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0册,第14244页。
5李焘:《长编》卷253,熙宁七年五月己亥,第18册,第6189页。
6李焘:《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四月乙酉、五月癸丑,第17册,第5936页;第18册,5951页。
7 李焘:《长编》卷303,元丰三年四月戊申“附注”,第21册,第7838页;卷311,元丰四年下月辛卯,第22 册,第7531页。
8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1《讨卜漏》,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册,第2364页。《长编》该内容缺佚。卜漏是否拥众“十余万”,存疑,此不辨。
9苏轼:《苏轼诗集》卷1,孔繁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页。
李焘:《长编》卷281,熙宁十年四月乙巳,第20册,第6896页。
1陆游:《老学庵笔记》卷3,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第5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8册,第37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4,绍兴三年四月戊申,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册,第1095页。
3以上参见徐松:《宋会要辑稿》,第8册,“兵”22之24,“兵”29之42,“蕃夷”5之101。
4楼钥:《攻媿集》卷102《王卿月墓志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册,第991页。
5两段话分别见李《西山堂记》、李寅仲《镇远楼记》,转引自王象之:《舆地纪胜》卷253《泸川府路·泸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本,第1089页。二李均为南宋中期蜀人,李曾任四川宣抚使,李寅仲曾知眉州。
6李焘:《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乙酉,第11册,第3615页。
7李焘:《长编》卷83,大中祥符七年八月丙寅,第7册,第1891页。
1李焘:《长编》卷83,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戊戌,第7册,第1902页。
2李焘:《长编》卷89,天禧元年三月壬寅,第7册,第2048页。
3邓绾:《泸州谯门记》,《永乐大典》卷352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册,第2006页。
4徐松:《宋会要辑稿》,第4册,“职官”48之107。
5李焘:《长编》卷303,元丰三年三月庚寅,第21册,第7373页。
6徐松:《宋会要辑稿》,第4册,“职官”48之110、111。
7李焘:《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庚午,第22册,第7822页。
8“泸南缘边安抚司”具体设置的时间不详,《长编》卷331元丰五年十一月庚辰载有其事。
9陈世松等编著:《宋元之际的泸州》,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宋史》卷21《徽宗本纪三》,第2册,第394页;卷348《赵遹传》,第32册,第11044页。
徐松:《宋会要辑稿》,第4册,“职官”41之95;第8册,“方域”7之5。
徐松:《宋会要辑稿》,第4册,“职官”48之112。
1李焘:《长编》卷465,元祐六年闰八月壬戌,1993年,第31册,第11098页。
2以上参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6,绍兴三年六月庚寅,第2册,第1114页;卷75,绍兴四年四月癸未,第2册,1236页;卷79,绍兴四年八月己卯及原注,第2册,第1290页。
3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53《潼川府路·泸州》,第1089、1088页。
4《永乐大典》卷2217,第1册,第628页。此举亦为后来任知泸州兼潼川府路安抚副使的刘整率领15州投降蒙古埋下了伏笔,此是后话。
5徐松:《宋会要辑稿》,第8册,“方域”19之32。
6曹叔远:《江阳谱》,《永乐大典》卷2217,第1册,第629页。
7邓绾:《泸州谯门记》,《永乐大典》卷3525,第2册,第2006-2007页。
1以上参见孙羲叟:《泸州修城记》,《永乐大典》卷2217,第1册,第630、636页。
2曹叔远:《江阳谱》,《永乐大典》卷2217,第1册,第630页。
3《永乐大典》卷2218《泸州志二》载“宫室”类,有楼、亭、祠、庙、寺、堂、观、庵、馆、斋、庐之别,基本上都是宋代特别是南宋所建,仕宦名士,诗赋之作每每皆有。其后嘉定十年、绍定五年(1232)等,泸州城仍有修作,此不赘述。
4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记户数为“皇朝”数,不会晚于撰书时间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宋史》所载记为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户数。《太平寰宇记》所载分主户和客户、汉户和僚户,笔者计算时合而计之。本文所引参见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荣州户数,点校本据清万廷兰本和四库本作“五万一十一”,中山大学藏本作“五千一十一”。依点校本,则荣州户数减少了75%余。本文据中大藏本数,我以为这个数据更为可信。
2家安国:《绍圣创都仓记》,《永乐大典》卷7516,第4册,第3452页。
3泸州博物馆邹西丹女士提供帮助,谨此致谢。
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97-98页。
5据志文,该铭撰于张悦第二子酉孙“行将被恩宠”之际,当为理宗嘉熙四年,而非“理宗之后”。参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172页。
6参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71页。
7该地是一个较大的宋元明古墓群,此宋代墓志铭高120厘米,宽70厘米,铭文1145字,现藏合江县文管所,贾雨田先生提供信息,谨此致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