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苏联教科书式阐释:缘起与流变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in Soviet Union's Textbooks:Origin and Evolvement
作者:张秀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6):-59-6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苏联教科书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史及其现实意义》(11BZX003);;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再读恩格斯:新MEGA之后的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1891—1895)》
中文摘要
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重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阐释模式:苏联教科书式阐释模式。该模式缘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因为如何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决定了在怎样的指导原则基础上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而基于1920-30年代的"体系之争"所确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论板块。
参考文献
①MEGA②I/32,AkademicVerlag GmbH,Berlin,2010,S.851.
②参见狄慈根:《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载《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第252页。
③参见[德]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分册,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9页。
①如列宁就有类似的判断,如列宁曾说,“马克思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读过全部手稿)阐述的也正是这个世界观”(参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58页)。
②参见[德]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分册,第29页。
③参见[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译本,博古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198页注释1。
④参见[俄]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译本,晏成书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3页。
⑤参见[俄]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译本,张仲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页。
⑥[俄]普列汉诺夫:《反对哲学中的修正主义》,刘若水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0页。
⑦参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423-424、425页。
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顺序,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前,历史唯物主义在后。这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其给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所写的序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称法(参见《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8页),在顺序上是正好相反的。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该书第六章中,布哈林将恩格斯发表在《新时代》上的《论历史唯物主义》列为参考书目(参见[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何国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5页)。
①[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何国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②德波林在其写于1907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入门》(也中译作《辩证唯物主义纲要》或《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普列汉诺夫曾为这一由讲稿改编而成的德波林第一本著作写了序言)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值得指出的是,布哈林也持此看法。但与布哈林主要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是通俗化的社会学版本)不同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入门》(初版于1915年)中,德波林致力于从哲学史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间的重要区别(参见该书1923年第三版的中文译本,即德波林:《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林伯修译,上海: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
③参见德波林:《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林伯修译,上海: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第401页。
④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李光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第89页。
⑤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第89、95页。
⑥该书的中文本译名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参见其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沈志远译本)。
⑦米丁(等人)主编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第一板块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不同的时期会出不同的版本,但基本框架结构都未有太多改变。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曾专门翻译过这一部分,如1946年北京三联书店的王剑秋译本(分上下册,书名为《辩证法的唯物论》)和艾思奇、郑易里的译本(三联书店1949年版,书名为《新哲学大纲》)。
①如沈志远根据其修订本所翻译的、同样分为上册《辩证法的唯物论》和下册《历史唯物论》(三联书店1949年版)就在基本结构上没有太多改动,除了增加一些内容,特别是关于斯大林的内容之外。
②这一点尤其明显体现在由米丁等人于1949年主持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大纲》(中译名《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程大纲》,参见1950年解放社版的曹葆华译本)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纲》(中译名《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研究提纲》,参见1949年北京新华书店版曹葆华译本)之中。
③参见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之《历史唯物论》分册,沈志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目录部分(中译文稍有改动,如“布尔乔亚”改成“资产阶级”)。这样的章节设计在该教材以后的版本中基本未变,如参见米丁等《历史唯物论》,沈志远译,北京:三联书店,1949年,目录部分。
④在随后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程大纲》(参见曹葆华译,解放社1950年版,第58-60页)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研究提纲》(参见曹葆华译,解放社1949年版,第57-60页)中,米丁依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之下来单列“社会意识形态”专题的,其中也分为“科学”、“哲学”、“艺术”、“道德”和“宗教”五种基本意识形态形式,只不过在这两本书中,这五种基本形式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研究提纲》中将斯大林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者行列)。
①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36页。
③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171页。
④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172页。
⑤这个《大纲》共分三部分内容,即“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辩证唯物主义”和“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附录的“课堂讨论题目”)。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曹葆华等译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目录部分。
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曹葆华等译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①如“阶级社会中思想体系的党性。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根本对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苏维埃社会的思想体系”等论述(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曹葆华等译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1页)——这里的“思想体系”皆是当时国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中译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