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概念的学科分析——法学、哲学、科学的视角
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vidence——from Legal,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作者:张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1):-139-15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证据概念;证据指称;实在论;反实在论;贝叶斯公式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证据概念分析是理解和坚守"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理性思想的关键。它的难解之处表现在,从法律实用主义的角度只能解释证据的合法性及其运用规则,无法理解与把握证据的客观性与相关性问题,这是需要引入哲学、科学分析工具的主要原因。证据的公共性是对证据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证据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反映了在证据指称上的不同主张。可站在温和的实在论立场研究反实在论提出的证据法课题。科学在证据思想、证据方法和证据资料三个不同的层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问题。数学中的条件概率理论及贝叶斯公式对证据证明力提供了一种判断工具,它将证据资料的可信性判断转化为证据作用的可能性判断。这种判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证据问题上意义更为突出。证据概念分析本质是一法学问题,证据运用的法律环境对证据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命题说"只具有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实质证据观"容易走向独断。
参考文献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页。
②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①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③何家弘主编:《证据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①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11页。
③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①理查德.梅:《刑事证据》,王丽、李贵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②许士宦:《证据蒐集与纷争解决》,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151-155页。
③弗雷格在他的名著《算术基础》中,利用数理方法严格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所指,使得逻辑研究走上了客观化的道路,从而清楚地表明逻辑规律的性质。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1页。
⑤按照王敏远教授的说法是“硬梆梆的”,(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公法》第四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不过他指称的范围只有“事实”。实际上,(事)物及其属性关系、事情(件)都是硬梆梆的,不依人是否认识到或者意识而改变。
①周洪波:《修正的事实说———诉讼视野中的证据概念新解》,《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②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③宋振武:《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宋振武:《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周洪波:《修正的事实说———诉讼视野中的证据概念新解》,《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③罗素严格区分了经验实在与语言实在的知识,前者他称为个物之知,后者称为命题之知。个物之知分为亲知与述知,亲知的与亲身感觉有关系,罗素分为“共性与感觉与料”,即既可以亲知个体,也可以亲知个体的事物,述知的则不是亲身感觉的东西,而是通过确定描述词(即他所谓的摹状词)所描述的个体。参见彭孟尧:《知识论》,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第20页。
①宋振武博士对“事实说”的解读是有问题的。事实的语义用法,在存在论中,诚如罗素所讲,只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别,但是在认识论中,“事实”的语义可以与“经验真”相同。例如,“他说的是事实”这个语句中,可以用“真的”来替换“事实”。宋文似乎只注意到事实语义的存在论用法,而否认事实的认识论用法。宋振武:《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李文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页。
③张斌:《科学证据采信基本原理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④张斌:《论科学证据的概念》,《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⑤张斌:《科学证据采信基本原理研究》,第210-212页。
⑥张斌:《科学证据采信的基本原理》,《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
②罗纳德.J.艾论、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证据法———文本、问题与案例》,张保生、王进喜、赵滢译,满运龙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③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④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①张斌:《科学证据采信基本原理研究》,第229页。
②罗纳德.J.艾论、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证据法———文本、问题与案例》,第149页。
①张斌:《科学证据采信的基本原理》,《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
②罗纳德.J.艾论、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证据法———文本、问题与案例》,第201页。
③肖明珠:《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处理研究及其在测试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
①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③陈波:《逻辑哲学》,第230页。
④宋振武:《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张继成:《诉讼证明标准的科学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②彭孟尧:《知识论》,台北:三民书局,2009年,第38页。
③张继成:《诉讼证明标准的科学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④陈波:《逻辑哲学》,第149页。
⑤关于主观信度,彼得.阿钦斯坦教授提出了“某人的证据”这个概念,他提供了一个分析实例,医生在周五根据病人皮肤发黄认为病人可能得黄疸病,但是随后周日的诊断表明皮肤发黄的原因不是得黄疸病,而是“病人”在工作中皮肤被染料染黄。当我们说皮肤黄在周五是得黄疸的证据、但周日不是的时候,这里的证据意义只与医生相信程度有关,而与黄皮肤、黄疸病以及相互有无实质联系无关。彼得.阿钦斯坦:《证据的概念》,黄维智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
⑥肖明珠:《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处理研究及其在测试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
⑦裴苍龄:《新证据学论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⑨裴苍龄:《新证据学论纲》,第11-19页。
裴苍龄:《新证据学论纲》,第214、311、10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