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J].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1955,(4).
[2]李绍明.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J].思想战线,1985,(6).
[3]彭英明.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廪君蛮的起源及其发展述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3).
[4]杨铭.巴子五姓晋南结盟考[J].民族研究,1997,(5).
[5]杨铭.巴人源出东夷考[J].历史研究,1999,(6).
[6]王承尧.古代的乌蛮与今天的土家族——土家族族源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1).
[7]蒙默.南方民族史论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8]刘长东.土家族之女始祖神话考论——以卵玉神话为中心[C]∥第七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文学与神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中:中兴大学,2008:284-303.
[9]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0]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8-47.
[11]严如熤.苗防备览[M].清道光二十三年绍义堂藏板重镌本.
[12]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9-430.
[13]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65.
[1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16]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6,278.
[17]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789-790.
[18]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21]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委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22]凌纯声,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8,170.
[2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52.
[26]释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4.
[27]罗安源.土家人和土家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8]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537.
[29]王静如.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J].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1955,(4).
[30]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8-39.
[31]李亦园.宗教与神话论集[M].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32]刘孝瑜.土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3]恩施市民族志编写组.恩施市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34]彭继宽,等.土家族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67.
[3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785.
[36]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7]李绍明,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8]徐无闻,等.甲金篆隶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66.
[39]郑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书店,2000.
[40]康熙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1958:99.
[4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2]李?,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6.
[43]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4]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561.
[4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6]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240.
[47]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6:177.
[48]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9]李涵秋.广陵潮[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44.
[50]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9-56.
[5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2]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
[53]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413.
[54]缪钺.巴蜀文化初论商榷[M]∥读史存稿.北京:三联书店,1963:115.
[55]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69-270.
[56]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①驺虞之义,亦有他说,如鲁诗、韩诗说曰“驺虞,天子掌鸟兽官”(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上册第119页,中华书局1987年),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二“诗驺虞义”条据贾谊《新书》云“驺者天子之囿,虞者囿之司兽者”,而谓“然则驺虞者,驺中之虞”也(第37-38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驺虞虽有歧义,然不害古人有其为义兽白虎之观念也。
①《晋书.李特载记》云:“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氐。”(第3021-3022页)徐中舒先生《巴蜀文化初论》据此而言賨民板楯蛮为廪君之后,六朝又有巴氐之称(《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第1038页,中华书局1998年)。彭英明《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廪君蛮的起源及其发展述略》亦从徐先生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缪钺先生《〈巴蜀文化初论〉商榷》则从居地、姓氏、神话三者论廪君与板楯非同族,且言李特所属賨民板楯蛮固为巴人,然因其先迁于氐人聚居之略阳(今甘肃清水),.染氐族风习,故有“巴氐”之称,意巴人而氐化者也。若乃《晋书》“其先廪君之苗裔也”之说,则其所本为崔鸿《十六国春秋》,崔鸿乃北朝人,未谙巴蜀前代之事而致误也(原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此据其《读史存稿》第107页,第113-115页,三联书店1963年)。兹从缪先生说。
③据清何秋涛之校语,“史”乃“英”之形讹。“尊耳”为“酋牙”之形讹,酋牙即驺虞之假借。“若虎”者,“白虎”之误也。“身”、“豹”二字衍。句末夺“黑文”二字。又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驺虞》之考订(上册第105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①巴之兴衰与盐业殊有关系,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言巴人“以盐与地方民族交换而致富强。成为大国后,即不再自为生产,但坐享鱼盐之贡。此亦巴族逐渐衰弱的一大原因”。又,巴子务相之有“廪君”之称,或亦与盐有关。如前书附录任先生所撰《说盐》,谓汉代以“临”命名之地多与盐有关(《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6页,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而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廪假借“又为临”(第100页,中华书局1984年),则廪因与临通假(二字上古音同在来纽侵部)而有盐之义。李诚先生亦认为“廪君”殆以汉语所称擅盐源之权之君也(参见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第263-264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清道光《长阳县志》云:“廪君世为巴人主,务相开国有功者,故今施南归巫尸而祝之,长阳夷水功德尤显。其称为天子者,据捍关,王夷水;务相在当时原为王,称君即王,王即天子也。但土语讹‘相’为‘向’耳。向王旁边塑女像,俗称德济娘娘,殆即盐水女神。”(未得原书,兹转引自《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第10页)德济娘娘所陪祀之向王或向王天子,当即廪君务相。盖“相”之上古音在心纽,“向”在晓纽,其韵同在阳部。其声母虽有齿头与喉音之别,然齿头音之心、邪及喉音之晓、匣四纽,与带韵头[i]、[y]之韵相拼而作齐齿、撮口二呼时,其所读团音皆同为[]。如《楚辞》叹词中,心纽歌部之“些”与匣纽支部之“兮”相通(其韵则支、歌二部相邻而可阴声旁转);《老子》叹词中,其王弼本之“兮”在帛书本中有异文作晓纽歌部之“呵”(如王弼本《老子》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之“兮”[第3页,上海书店1986年],帛书本作“呵”[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39页,第242页,中华书局1996年]),皆可证“相”、“向”之声转也。史乘亦有二字通假之例,如《晋书.海西公纪》:“桓温……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同书《五行志中》:“海西公不男,使左右向龙与内侍接,生子,以为己子。”(第214页,第847页)其“相龙”与“向龙”系一人,亦可证所谓“讹‘相’为‘向’”之说。汉族以汉字记巴音,宜其有用字之异也。
③刘孝瑜《土家族》未言阿密嫲妈与过堂白虎信仰有关,且谓阿密嫲妈之来历有歧说渌杉钦呶钏抵?一:古时有绝无子息之老夫妇,以织贩草鞋为生。一日见一人适山庙求神,遂随从之,亦欲礼敬神祇。行至半山,草鞋公公倒死于山岩之下,恰于此时,皇后亦生太子;太子实草鞋公公所转生者也。太子生后,日夜啼哭不已。数日后,草鞋婆婆往皇宫丐米,甫入门,太子即止其哭。帝后为之欢喜,爰以草鞋婆婆为太子之保姆。老夫妇亦因之复得团聚。于后土家即视草鞋婆婆为幼孩之守护神,称之阿买婆婆、阿密嫲妈(第57页)。此传说有转世信仰,而此信仰乃佛教所输入,故此传说当为佛教东渐后所起,不及春巴妈帕神话古老。
④“覃”,《广韵.覃韵》作徒含切时(《广韵校本》第223页),其上古音在定纽侵部,与“谭”之声韵皆同。《集韵.琰韵》作以冉切时(第932页,商务印书馆1939年),在以纽侵部。韵部与“谭”同,其声母以纽为喻纽四等,喻四古读归定,故声纽亦同。
⑤《诗.卫风.硕人》“谭公维私”(《十三经注疏》第322页上),《白虎通.号》引谭作覃(清陈立《白虎通疏证》第67页,中华书局1994年)。《诗.大雅.生民》“实覃实訏”(《十三经注疏》第530页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言覃“本或作谭”(第3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239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山海经》十八卷”条云:“《隋》《唐志》又有郭璞《山海经图赞》二卷,今其赞犹载璞集中,其图则《宋志》已不著录,知久佚矣。”(第1205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①“蛇”,《广韵.麻韵》作食遮切(《广韵校本》第167页,周祖谟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其上古音在船纽歌部;在《广韵.支韵》作弋支切(同前书第43页),其上古音在以纽支部。“余”在以纽鱼部。船纽属照组三等,照三古读近端组,故船纽之古读即近定纽;以纽为喻纽四等,喻四古读亦归定纽。其韵则“余”所在鱼部与“蛇”作弋支切时所在支部相邻,可阴声旁转;支部与“蛇”作食遮切时所在歌部相邻,亦可阴声旁转。则见“蛇”之有多音,“蛇”与“余”之音近同,皆以其声韵在上古音中可通转也。又,文献中亦有其例,如《楚辞.离骚》“载云旗之委蛇”句,委蛇或作委移、逶迤(《楚辞补注》第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移、迤皆在以纽,亦可旁证蛇、余之声转也。
②燕宝译注《苗族古歌》咏远古有神兽曰申狃(或译修狃、休狃),吐丝造圆屋以眠于其中,久而变为申狃蛋,“申狃蛋生高脚崽,高脚崽崽力气大,给他取名叫盘古”,盘古“拿来一把大斧头,来劈两块薄板儿,两块裂开去两边,天上得到了一块,地上也得了一块”(第15-24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生盘古之神兽申狃,说者论其为犀牛,乃苗族之图腾(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制天造地》注24,第289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第107-10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③今人或不从许慎之说解,如潘光旦先生释巴为地名,徐中舒先生释为坝,童恩正先生释为石或石穴,张勋燎先生释为鱼,张文先生释为蚕,钱玉趾先生释为首领、雄性,杨铭先生释为虎。亦有从许说者,如吴致华、吴敬恒、陆侃如、任乃强、杨华等先生(参杨铭《巴人源出东夷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许慎解巴字为虫或蛇之象形,虽未必是,然据之可知巴人与蛇殊有关系。
①此“班”之为虎,据用典可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囿驺虞之珍羣,徼麋鹿之怪兽。”(第3065页,中华书局1982年)南齐庾温《瑞应图》:“远牧之□,来我庭下;驺虞之兽,乐我之囿。”(《渊鉴类函》卷四二九《驺虞二》引,第4页右,第18册,中国书店1985年。又,《瑞应图》之作者,乃据《南齐书.祥瑞志》,第349页,中华书局1972年)驺虞即白虎,如《诗.召南.驺虞》毛传云“驺虞,……白虎,黑文”(《十三经注疏》第294页上)。
②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引上文而注其出处为《世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4页),《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绪论》注其出处为清张澍辑《世本》卷三(李绍明、钱安靖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页),均未谛。清人之《世本》辑本中,王仁俊辑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第111-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王梓材撰本(《世本八种》)未辑廪君事。辑其事者有七种(王谟辑本第16页、孙冯翼集本第15页、陈其荣增订本第12页、秦嘉谟辑补本第333-335页、张澍稡集补注本第78-80页、雷学淇校辑本第51-52页、茆泮林辑本第93-94页,见《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又,上海图书馆藏有沈清瑞辑本之吴翌凤抄本,无缘得见,未知辑有廪君事否,但据中华书局1997年版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第142页言其所辑“大抵不出诸本外”,或亦无之。另据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第68页,清钱大昭、洪饴孙亦有辑本,惜无缘寓目),然皆无化虎之说,故其说当别有所出,范晔或本于当时传闻而补缀之。
①《汉书.古今人表》有“太昊帝宓羲氏”之称(第3册第863页,中华书局1962年)。《吕氏春秋.孟春纪》“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句,汉高诱注:“甲乙,木日也。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第1页,上海书店1986年)《绎史》卷三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第1册第1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任在今济宁市,宿、须句位今东平县东南,颛臾即今费县西北,俱位鲁南(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册第391页,第8页,中华书局1981年)。又,《左传.昭公十七年》又有“陈,大皞之虚也”之说(《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84页下,中华书局1980年),陈位今河南淮阳,然蒙文通先生云:“太昊之胤,胥国于济、渷之间。”(《古史甄微》第55页,巴蜀书社1999年)杨伯峻先生亦云:“陈为舜后,任、宿诸国始是大皞之后,不过相传大皞居陈而已。”(《春秋左传注》第4册第1391页)兹从蒙、杨二先生说。
③伏羲既为太昊,而有史籍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者,如《绎史》卷三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第1册第16页)《大清一统志》卷二一○《秦州.山川》“邽山”条云:“王存《(元丰)九域志》:成纪县有邽山。《(甘肃)通志》:今谓之卦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即伏羲画卦处,今名画卦台。山中断,忽突出小山,上有羲皇庙。”(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8册第681页上)则伏羲所生之地与太昊故墟在鲁南之说龃龉。然据蒙文通先生《古史甄微》云:“郑玄云:‘雷夏,兖州泽。’《水经注》:‘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人迹处。’(《帝王世纪》以下误成阳为成纪,故或言在汉阳、在陇西,误矣)。”(第57页,巴蜀书社1999年)则伏羲所生之地与太昊故墟之地望相合。
④“夫人”二字,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补(第2册第683页)。
①苗族白帝天王神话,谓湘西鸦溪有杨姓处女浣于溪,见天上阴阳瑞气交流,直射怀中而孕。及夜,复梦白发翁媪骑白马,跨金龙而至,送白胖婴孩三。杨女期年而一胎生三子,三子长成,神勇无敌。今湘西吉首市鸦溪村、凤凰县观景山及靖疆营、城步县长安坪、花垣县民乐镇竹山坳及猫儿乡等地,尚有祭祀白帝天王之庙宇。见《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白帝天王”条、“鸦溪天王庙”条、“观景山天王庙”条、“靖疆营天王庙”条、“长安坪天王庙”条、“竹山坳天王庙”条、“三王庙”条,第480页,第468页,学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