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是“初始概念”吗?——“词源”语源观批判与浑沌语言观的建立
Is "Parts of Speech" an "Initial Concept"?——The Criticism of Etymological View on Langua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ew of Chaotic Language
作者:肖娅曼;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1):-71-7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词类本质;初始词类观;“词源”语源观;浑沌语源观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词类是初始概念"是汉语词类问题的最新、最重要的观点。这一初始词类观认为,词类随语言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伊始初始词的表述功能即词性。初始词类观背后是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词源"语源观。"词源"语源观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语源观,但它却是一个从未被讨论、更遑论被证明的根本错误的预设。初始词类观既缺乏根基,又与相关理论和语言实际相违。按笔者提出的浑沌语言学的观点,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
参考文献
①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218页。原文载《中国语文》1954年2月号。
②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2页。
④“抽象的词类”是对文炼、胡附“抽象的一般的意义”的概括。见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32页。
①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18、232页。
②周祖谟:《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37页。原载《语文学习》1953年第12期。周祖谟的这个表述在文炼、胡附的“词类是我们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之前,并成为文、胡观点的一个基础。
③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页。
④王力:《中国语文讲话》,北京:中国语文学社,1951年,第48页。
⑤高名凯:《在北京大学1959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语言学论丛》(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35页。
⑥“《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22页。”(按:此注为高名凯原文所注),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13页。原文载《中国语文》1953年第10期。
⑦高名凯:《在北京大学1959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语言学论丛》(四),第38页。
①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32页。
①本段引文见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第10、92、89页。
②郭锐认为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所谓“表述功能”指指称、陈述、修饰等语法意义。名词、动词这样的词性区分的内在基础实际上就是指称、陈述这样的表述功能的区分,词类之间的分布差异、形态差异无非是表述功能差异的外在表现。表述功能可分为两个层面:内在表述功能和外在表述功能。内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固有的表述功能,外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实现的表述功能。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第17、23-24页。
③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第96页。
①陈保亚:《论句法结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③文炼、胡附在《谈词的分类》中引前苏联汉学家德拉贡诺夫的观点:“词类是语法系统的中心,它也影响到词的组成和各种句型。”见《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第221页。
①郭锐认为“分布论”因不加论证、“原型论”因“循环论证”,因而缺乏理据。针对“分布论”,他说:“如果我们心目中事先没有词类区分,不考虑分布以外的其他因素,要纯粹根据分布特征划类,实际上无从下手。”针对“原型论”,他说:“要确定一个词类的原型必须先有了类的区分以及类的典型分布特征才能做到,……这实际上导致了循环论证:一方面,一个词类的原型以及原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在这个类划出后才能确定;另一方面,划类又依赖于词类的原型的确定。”(《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第72、76页)
②柏拉图:《克拉底鲁篇》,《柏拉图全集》(2),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133页。
①肖娅曼:《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②肖娅曼:《完成索绪尔未完成的革命——21世纪语言学的历史使命》,《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40页;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林书武、卫志强、周绍珩译,李振麟、俞琼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386-387页。
④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79页。
⑤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14页。
⑥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语言哲学》,马蒂尼奇编,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29-248页。
①肖娅曼:《上古“亯”的浑沌性与分化性———浑沌语言学的一个古汉语例证》,《汉语史研究集刊》(十五),成都:巴蜀书社,2012年。
②肖娅曼:《原初“是”的浑一性———沈子簋之“是”与代词说和形容词说》,《汉语史研究集刊》(十),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③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第300页。
④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张斌:《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