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The Vernacular" and "National Language"——On Literary Revolution from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作者:袁红涛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1):-67-7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胡适;"国语";白话;价值观念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有光.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清末文字改革文集[Z].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3]国语研究会暂定简章[J].新青年,1917,3(1).
[4]于迎春."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J].文学评论,1996,(3).
[5]胡适.胡适口述自传[A].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李继凯,袁红涛.论胡适的现代白话文学观[J].延安大学学报,2003,(5).
[7]姜义华,等.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
[8]蔡元培.国语之将来[A].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9]黎锦熙.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A].李中昊.文字历史观与革命论[C].北平:文化学社,1931.
参见胡适《答朱经农》以及朱经农原书,胡适《答黄觉僧君》,收姜义华等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60-67页,68-72页,中华书局1993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