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修辞论层面及其发展轨迹
Rhetorical Aspects and Trac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May 4th Literary Revolution
作者:泓峻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1):-61-6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五四文学;修辞革命;胡适;新月派;京派批评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从"白话文学"的倡导到试图建立白话诗格律的努力,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对白话文学自身形式问题的关注,以及从形式上完善白话文学的努力。现代文学中围绕文学形式与技巧问题的争论,应当被视为五四文学修辞论层面的展开,而不应当是五四文学精神的反动。在后来对五四文学的解释中,其修辞论层面要么被漠视,要么被曲解,这与人们对五四文学精神内涵的片面理解有关。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特定的社会机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观念的变化,使得试图从形式上完善白话文学这一努力被边缘化并最终被迫中断。对于中国白话文学自身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N].星期评论,1919-10-10.
[2]欧阳哲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J].中国文化研究,1997,(4).36.
[3]殷国明.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54.
[4]魏绍馨.历史的重估———胡适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中州学刊,1999,(1).73.
[5]胡适文存·一集[C].黄山书社,1996.
[6]梁宗岱.梁宗岱批评文集[M].珠海出版社,1998.226.
[7]黄键.京派批评家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190.
[8]中国文论选[C].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9]闻一多.诗的格律[N].晨报·诗刊,1926-5-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