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
"The Radical Era with Sharp Antagonism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A Case Study on the "Conservative" Images of Chang Chih-tung and His School for Preserving Traditional Learning
作者:郭书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1):-44-5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张之洞;晚清新教育;舆论形象;保存国粹;存古学堂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季民初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以存古学堂为中心的考察”(12FZS009);;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清代的学术与教育及其近代转型”(skgt201204)
中文摘要
清季朝野大体皆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唯在野趋新士人中弥漫着对国家衰弱的焦虑情绪,以及急于追赶西方的紧迫感。在此氛围中,"守旧"成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及其晚年倡办的存古学堂在时人心中普遍留存的负面形象,与其自定位和办学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对相关面相的考察,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时"学界"趋新程度的多层次差异,重建清季各种言说纷纭驳杂的动态历史图景,进而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知。
参考文献
②《论新旧交哄为激进时代》,《广益丛报》,第6年4期,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萃评”,1A-2B页。
③详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①关晓红:《张之洞与晚清学部》,《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②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3-142页。
③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第138-146页。谢放教授在《张之洞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19页)中对《张文襄公事略.绪言》的征引是少有的例外。桑先生查实《张文襄公事略》大部分内容的原始报章出处,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④郭书愚:《清季在野一方对以官办学堂保存国粹的反应》,《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⑤有关《劝学篇》的编撰,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宣统元年八月张之洞刚去世,即有评论称《劝学篇》一书为张氏“授意门下士某君”所作(详后)。后两湖书院出身的张知本在《辛亥武昌首义成功之因素》(《中华杂志》,第1卷,第3期)中说该书实际出于黄绍箕与辜鸿铭二人之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张之洞档案(以下简称“张之洞档”)中有纪巨维“禀呈张之洞文”(甲182-218)。禀文说张之洞先前“命查朱子论罢科举语,数日未检得,顷始于《语类》百十八卷得之,曰:‘周宣干有一语最好,朝廷若要恢复中原,须罢科举三十年始得。’文中但引作朱子语,应否酌改,希即鉴核”。可知《劝学篇》的“变科举”部分在定稿前是将周宣干力主罢科举语直接引作朱熹语,后张之洞命纪巨维查检出《朱子语类》原文,《劝学篇》正式刊行的版本最终改成“朱子尝称述当时论者之言曰‘朝廷若要恢复,须罢三十年科举’,以为极好”。该书初稿出何人之手尚待考证,但确由张之洞本人审定,且在定稿过程中得到门人幕僚的辅助,应无疑义。
⑥罗志田:《张之洞与中体西用》,《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5页。
①余肇康:“致止盦[瞿鸿禨]先生函”,光绪三十年三月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瞿鸿禨档案,甲375,“瞿鸿禨朋僚书牍”。
②张之洞:“致西安樊藩台”,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廿八日,张之洞档,甲182-219:“张文襄公电稿墨迹”,第3函第18册。
③若以张之洞办存古学堂为参照,杨士骧办山东国文学堂、赵尔巽办四川存古学堂、陈曾佑办甘肃存古学堂的思路皆更具开放和前瞻意味。张謇等人为南菁“文科高等学堂”设计了明显更积极回应西学冲击的学术分科和课程设置方案。另一方面,罗振玉、沈曾植等人则以西式学堂办法不适宜传习中学,主张更多吸纳中国传统办学元素,在“新教育”之外保存国粹。此外,当时还有将兴办保存国粹学堂与恢复科举联系在一起者;而裁缺国子监司业荫桓提出设立“文、武国粹学堂”,数量竟达京外学堂总数的一半以上,已属张之洞担心的此类学堂“成立日多”以致“有碍新机”的情形。详另文。
④黄绍箕:“致张之洞”,光绪三十年六月十日,张之洞档,甲182-168:“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66函,甲辰第14册。
⑤张之洞:《致瑞安黄仲韬学士》,光绪三十年六月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175-9176页。罗志田老师、李细珠教授的研究(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67-80页;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159-163页)已据此对学界较长时间以来认为张之洞办存古学堂是“守旧”和“倒退”的观点提出质疑。这里着重关注张之洞、孙诒让二人的观念分歧。
①学部成立后不久曾集议废国子监而“以南学为京师第一师范学校”事宜。与严修力主尽早废止不同,罗振玉认为:“师范虽急,京师之大,似不至无他处可为校地,何必南学?即用南学,似亦不必遽废国子监。”罗氏并在议学部官制时提议“设国子丞及各郡县学,留教官一人奉祀孔庙”。他感觉“自此部中皆目予为顽固愚戆矣”。罗振玉:《集蓼编(雪堂自传)》,《罗雪堂先生全集》,台北大通书局影印本,1973年,第5编第1册,第21页。实际上,当时自觉有“守旧”形象的远不止张之洞、罗振玉二人,且这一形象对“守旧”者本人有相当的压力。稍后沈维骥等人禀设江宁存古学堂的心态也是典型例子(详后文)。这样的“群体效应”而非个案特例,可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时趋新世风的“霸权”和影响力。
②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762-1766页。
③参见《督部堂张建设存古学堂札》、《存古学堂计粘附各门功课钟点单》、《存古学堂各学科分年教法》,《湖北官报》,第3册,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本省公牍”,27A-30B、31A-33B、34A-40B页。
④《鄂督暗驳学部新章之意见(湖北)》,《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七日,附张。
⑤朱福诜:《上南皮相国书》,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四川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十期,同年十月版,“附编”,1A-4A页。
⑥至宣统元年十一月,江苏举人沈维骥与蒋鸣庆、梅菼、陈作霖、丁立中、茅谦、宋文蔚、张是保等人禀设“江宁存古学堂”。文中说,他们对于中学“将至灭绝”的情形,“目击心惕数年”。但存古学堂“既非时尚,易为人所诟病”。他们“自顾薄力,曷振斯文?故虽欲指陈而未敢轻发,因之中止者屡矣”。这种“迟回审顾,数四熟计,不欲以告人”的禀设存古学堂心境,提示着趋新的“时尚”风气当时在江宁占有压倒优势。张之洞担心并试图预防的存古学堂被“谈新学者所诟病”的情形至少到宣统元年底仍在江宁延续。沈维骥:《公呈张制军在江宁设立存古学堂书》,《海粟子初存文》,京华印书局民国年间印本,时间不详,8A-B页。
①李灼华:《学堂难恃拟请兼行科举折》、《变通学堂规制复行岁科两试片》,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一日军机处原折,收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93-997页。清季曾任监察御史的胡思敬在宣统三年成书的《国闻备乘》(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3-134页)中也认为,张之洞“晚年见新学猖狂,颇有悔心”。但“新政倡自湖北。废科举、专办学堂,事极孟浪,实由之洞主持。既提倡在先,不能尽反前议,袖手嗟叹而已”。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152-156页。
②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152-156页。
③详郭书愚:《清季在野一方对以官办学堂保存国粹的反应》,《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④《张故相遗闻》,《民吁日报》,宣统元年九月六日,第1页。
⑤《对于张相国死后之论定》,《大公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四日,3版,“言论”;《慰张相国》,《大公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5版,“闲评”;《一家之功狗》,《大公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六日,5版,“闲评”;《生也老朽、死也不朽》,《大公报》,宣统元年九月八日,4版,“闲评”。
⑥本段所述参见《张文襄公与教育之关系》,《教育杂志》第1年10期,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五日,“评论”,第19-23页。
⑦《对于张文襄公薨逝之观感》,《申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四、二十五日连载,皆为1张2、3版。
①《张文襄》,《申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七日,2张4版,“清谈”。
②《哀张相》,《新闻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三日,第1页,“论说”。
③《论张文襄之学术》,《新闻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第1页,“论说”。
④《张之洞之盖棺论定》,《时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三日,2版,“时评一”。
⑤《论张文襄之学术》、《哀张相》、《张之洞之盖棺论定》被分别编录成《张文襄公事略》的第十三、十五、十九节(《清代野史》第6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117-118、120-121、124-125页),各节更名为“张文襄之学问”、“张文襄之敢言极谏”、“张文襄之盖棺定论”。
⑥《张文襄公事略.绪言》,《清代野史》第6辑,第98页。
①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第141页。
②《大哉!王言》,《大公报》,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一日。
③我:《张文襄学堂章程之影响》,《教育杂志》,第1年第11期,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记事”,第81页。
④《张相出缺》,《申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三日,2张4版,“评事”。
⑤《所望于后之管理学务者》,《申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九日,2张4版,“清谈”。
⑦《张文襄之参预新政》,《张文襄公事略》,《清代野史》第6辑,第103-105页。
⑧帝召(景耀月):《张相国之定论》,《民吁日报》,宣统元年八月廿四日,第1页,“社说”。
①帝召(景耀月):《令德之遗训》,《民吁日报》,宣统元年九月二日,第1页,“公言”。
②帝召(景耀月):《张相国之定论》,《民吁日报》宣统元年八月廿四日,第1页,“社说”。三天后该报“社说”栏登出署名“无”的《张文襄哀词》(第1页),也认为张之洞生不逢时,朝廷“用违其才”。
③参见郭书愚:《清末存古学堂述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5-35页。
④《学部负固不服之答复(北京)》,《申报》,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张5版。
⑤胡家祺等:“建议学部改订教育法令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末学部档,文图庶务类,顺序号365。不过,《申报》、《教育杂志》、《广益丛报》皆注意到,在中国读书人整体上冷落经科大学时,英、美、日、法等国却纷纷照会清政府,商请设法安置各国有意至经科大学留学者,提示着清季时人对“世界”的认知可能部分带有想象的成份,其力图获取“外在体制”接纳的努力似乎不无与外人实际的“观听”错位的情形。
①陈衍:《与唐春卿尚书论存古学堂书》,陈步编:《陈石遗集》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2-493页。
②学部:《奏修订存古学堂章程折(并单)》,《政治官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折奏类,第1249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第43册,第456-462页。该折以“吾国古学精深”为由将张之洞原拟章程的学制延长一年。但实际的课程安排则是:除兼讲中西的“算学”课时数增幅为62%外,其余与西学有关的课程钟点数皆成倍增加;“古学”课程反而成为被缩简的对象。修订新章并规定“各省以设一所为限”,并允许财政困难省份暂缓兴办或与邻省合设。
③《学部修订存古学堂章程.所谓不急之务》,《申报》,宣统三年四月三日,1张后幅2版。
④无妄:《闲评一》,《大公报》,宣统三年三月三十日,4版。
⑤《学务中两怪像》,《广益丛报》,第9年8期,宣统三年四月十日,“纪闻”,3A页;《学部笑柄记闻》,《广益丛报》,第9年13期,宣统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纪闻”,2B-3A页。有关张之洞等人“以简化的方式保存传统”的思路,参见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31-148页。
⑥庄俞:《论各省可不设存古学堂》,《教育杂志》,第3年5期,宣统三年五月十日,“言论”,第47-52页。
①《中央教育会议议案录.废止存古学堂议案》,《大公报》,宣统三年闰六月九日,3张2版。
②《中央教育会议事日表》,《大公报》,宣统三年闰六月十九日,2张1、2版。
③《中央教育会已列议事日表、未议各案表》,《广益丛报》,第9年20期,日期残,图表,1A-2B页。
④学部:《咨度支部、陕西巡抚裁省存古学校糜费文》,宣统三年四月初五日,《学部官报》总157期,宣统三年六月十一日,文牍,14A-15A页。
⑤学部:“咨复湖南巡抚杨文鼎文”,宣统三年四月,清学部档案,目录号195,案卷号141。
⑥学部:“咨复陕甘总督文”,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清学部档案,目录号195,案卷号138。
⑦《京师拟设存古学堂》,《大公报》,宣统三年五月五日,2张1版。
⑧至1920年代,梁启超觉得此前四十余年的全方位巨变仍不够快也不够大,胡适则“明显地流出不据学理不择方法去干[政治]”的倾向,提示着与清季类似的情形至民初仍在延续。参见罗志田:《解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简单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