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3、74、5页。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序言第5页,第18、6、55页。
③王先谦、朱寿朋:《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7页。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说明》第1页。
①《论中国整理财务极宜区别政务费皇室费》,《申报》1906年1月29日,第2版。
②刘巨才:《女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501页。
③徐万民:《教育世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第115页。
④虞和平:《华商联合报和华商联全会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512-513页。
⑤汤其学:《科学一班》,《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545页。
⑦《论国民之前途与救亡之责任——录丁未七月二十四日神州日报》,《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9期。
⑧杜亚泉:《减政主义》,《东方杂志》1911年第8卷第1期。
⑨闵杰:《辛亥革命前的时报(1904—1911)》,《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266页。
《东方杂志》第4卷第9号《论国民之前途与救亡之责任——录丁未七月二十四日神州日报》一文言,“有去年立宪之诏而中华报被封,有今年立宪之诏而京报被禁”。1910年该刊第7卷第5号载《京外报界近情》:“天津北方报,四月朔日出版,甫一日,直隶陈制军因其广告内有监督政府字样,指为大不敬,即日将报馆封闭。”
《演说:作京话日报的意思》,《京话日报》1904年8月16日,第1号第3版。
①沈寂:《安微俗话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167页。
②闵杰:《辛亥革命前的时报(1904—1911)》,《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266-267页。
③方汉奇:《神州日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500-501页。
④《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2页。
⑤《考察政治馆改为宪政编查馆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5页。
⑥《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735页。
⑦《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737-738页。
①《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735页。
②《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3-175页。
③《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1页。
④《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736页。
⑤《资政院等奏订资政院院章折(附清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29页。
⑥《资政院会奏续拟院章并将前奏各章改订折(附清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31页。
⑦《各省谘议局章程(附加案语)》,《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70-673页。
①《布告百七十余埠会众丁未新年元旦举行庆典告蒇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文》,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7页。
②《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226页。
③《记录第一,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10期;《中国大事记补遗》,《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东方杂志是年只注明第几年第几期,无卷号)
④《中国大事记补遗:资政院开院后续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⑤《记载第一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12期。
⑥《记载第一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⑦《谕旨庚戌十月》,《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⑧《记载第一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①杨度:《致“新民丛报”记者》,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875-877页。
②闵杰:《辛亥革命前的时报(1904—1911)》,《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第267页。
③出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的奏折对立宪的意义作了如下陈述:“窃为立宪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滥觞于英伦,踪行于法、美,近百年间,环球诸君主,无不次第举行。窃迹前事,大抵弱小之国,立宪恒先,瑞典处北海,逼强俄,则先立,葡萄牙见迫于西,则次之,比利时、荷兰,壤地偏小,介居两大,则次之,日本僻在东瀛,通市之初,外患内讧,国脉如缕,则次之。而俄罗斯处负嵎之势,兵力素强,不与会为转移,乃近代辽沈战争,水陆交困,国中有识之士,聚众请求,今亦立布宪法矣。”见《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0页。
④蛰伸(朱执信):《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民报》第1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册,2006年,第40页。
⑤望帝:《四川讨满洲檄文》,《民报》第16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1985、1986页。
①吴樾:《自序》,《民报》第16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2079页。
②县解:《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论革命之谬》,《民报》第6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册,第853页。
③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民报》第2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册,第249、250页。
④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册,第20页。
⑤汉驹:《新政府之建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81页。
①余一:《民族主义论》(节录),《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487页。
②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诣》,《民报》第5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册,第641、642页。
③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2410-2412页。
④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册,第334、335页。
⑤白话道人(林懈):《国民意见书(节录)》,《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00页。
⑥汉驹:《新政府之建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88、589页。
⑦余一:《民族主义论》(节录),《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486、487页。
①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2,《饮冰室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2-76页。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问题之资料》,《民报》第13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2149-2157页。
②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问题之资料》,《民报》第13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2149-2157页。
③寄生:《新民难》,《民报》第9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册,第1317页。
④太炎:《附录.与佛公书》,《民报》第9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册,第1333页。
⑤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233页。
⑥韦裔:《辩满人非中国之臣民》,《民报》第14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2306页。
⑦精卫:《斥为满洲辩护者之无恥》,《民报》第12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册,第1878-1882页。
⑧思古:《论满洲当明末时代于中国为敌国》,《民报》第20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册,第3130页。
⑨精卫:《驳新民丛报》,《民报》第12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册,第1754、1755页。
逸仙(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97页。
太炎:《排满评议》,《民报》第21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册,第3285页。
孙中山:《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革命党呼呼英国保持善意的中立》,《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页。
①《苏报案纪事(选录)》,《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78页。
②县解:《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论革命之谬》,《民报》第6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册,第854页。
③孙文:《发刊词》,《民报》第1号,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册,第8页。
④《天讨》,《民报》临时增刊,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册,第1929-2109页。
⑤《直隶总督袁世凯请派大臣赴德日详考宪法并派王公近支赴英德学习政治兵备片》,《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203页。
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5页。
⑦《直隶总督袁世凯请派大臣赴德日详考宪法并派王公近支赴英德学习政治兵备片》,《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203页。
⑧《东华录.东华续录》全编,一七,第737页。
⑨《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5页。
孙中山:《复蔡元培张相文函》,《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8页。
①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110、108页。
②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78页。
③孙中山:《致黎元洪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8页。
④《公布参议院议决临时约法》,《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20-224页。
①《中国同盟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60页。
②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19页。
③《曹汝霖一生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80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0卷第6号,1913年10月。
⑤《大总统申令》,《北洋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7日第1297号,政事堂印铸局发行,影印本。
①《中国大事纪》,《东方杂志》第13卷第2号,1916年2月。
②《法律》,《北洋政府公报》,1915年10月9日,第1229号。
③《通告》,《北洋政府公报》,1915年12月20日,第1300号。
④孙中山:《读袁檄文》,《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90页。
⑤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饮冰室合集》4,《饮冰室文集之三十四》,第5页。
⑥《中华革命党成立通告》,《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113页。
⑦《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97页。
⑧《中华革命党成立通告》,《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113页。
⑨孙中山:《致杨汉孙函》,《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184页。
①孙中山:《在沪欢迎从军华侨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372页。
②孙中山:《在沪欢迎从军华侨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371页。
③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113页。
④孙中山:《在驻粤滇军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120页。
⑤《杂评一:法与共和》,《申报》1917年10月5日第二张(七)。
⑥伧父:《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来之论》,《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1917年9月。
⑦孙中山:《对于时局通电》,《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239页。
⑧孙中山:《复谭人凤函》,《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201页。
①伧父:《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来之论》,《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1917年9月。
②《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大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118-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