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的人生哲学
On the Life Philosophy of The Original Deeds and Predestined Causes’ Book of Supreme Numinous Treasure of Pervasive Mystery
作者:李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9,(02):-38-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人生哲学;本行;来世幸福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对人生问题的解释、回答,我们发现它已经把道教传统的肉体成仙亦即修今生抛弃了,转而追求修来生,今生的善行是为来世的幸福作准备,为来世渡过苦海架设好桥梁,即所谓:"使其修善行,为来世作津梁";"为我来生作桥梁"。这基本上与佛教的人生观了无二致。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学术界多认定古灵宝经问世于东晋末年。本文据《道藏》本和敦煌本分析其人生哲学。
[1]《道藏》第24册第666页。按“持戒”为佛教“六度”之一,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以止恶行善作为持戒的目的。所持戒律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1)摄律仪戒,即受持一切禁戒,不作恶行。(2)摄善法戒,即由身语意积集的各种善行。(3)饶益有情戒,以利乐一切有情为行为准则。此“太上十诫”,前面九戒都是禁止作的恶行,类似佛教摄律仪戒;最后一戒是必须作的善行,类似佛教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2]《道藏》第24册第667页。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有“生五苦”:“一者身为奴婢,忧悲别离;二长处愚盲,不见妙道,与师父隔;三鳏寡孤独,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四身遭横事,牢狱缠缚;五虽曰长寿,疾病攻身,烦恼终日。”“死五苦”:“一者履刀山剑树,手脚烂断;二入镬汤沸涌之中,骨肉俱烂,生死轮回;三身游饿鬼道中,衣不充形,食不满腹,吞火食炭;四男抱铜柱,女卧铁床,剑树冲心,刃锋刺背;五纵得受生,还为六畜,任人鞭打,破领穿蹄。”另有所谓“三塗”:“塗者,役也。一者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三塗”加上生死“五苦”即名“八难”。(《道藏》第24册第784—785页。)
[1]《道藏》第24册第670-671页。所谓“三宝”,据经中所说:“三宝者,道宝、太上经宝、师宝,是为三宝。”(《道藏》第24册第669页。)
[1]《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西京杂记》卷4《司马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有人评论:“太史公作《伯夷传》有曰:‘近世操行不轨,专纪忌讳,而终身逸乐,及原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坟(愤),而遇笑祸者,不可胜数也。’范孟博诫诸子:‘吾欲使汝为恶,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合二子之论而观之,而感应之说遂穷,使后世为善者惧,为恶者肆,未必不繇此也。余谓有天道,有人道。福善祸淫,天之道也;趋善远恶,人之道也。为人行人而已,而祸福何知焉!《感应篇》之作,为不能择善而行者设尔。人心未尝无所畏,上焉畏义,其次畏祸。读是书者,见为恶得祸之可畏,充畏祸之心,而畏善之心萌焉,则庶矣!”(《太上感应篇.叙.跋》,《道藏》第27册第3页。)为警示恶人,引领人们向善,道教坚持神对人善恶行为的公正赏罚,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道藏》第24册第670页。《太平经》说:“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止所致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5页。)主张“积学不止”而得道。葛洪一方面强调“仙人无种”、“学之所致”,另一方面,又认为有“受命应仙”的生而得道者。(参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极言》、《辨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9-241页、224、226页。)《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显然反对有“受命应仙”的“自然得道”者。
[1]道藏:第24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司马迁.史记:卷61[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4-2125.
[3]王充.论衡:卷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
[4]弘明集:卷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