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与青海道
The Sogdians and the Qinghai Road
作者:霍巍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2):-94-9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粟特人;青海道;丝绸之路;吐蕃;吐谷浑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先秦至汉唐川甘青藏走廊地带考古学文化的区域研究》 ,2 0 0 0ZDXM85 0 0 0 1
中文摘要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参考文献
①对于这场影响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讨论,荣新江教授在其主编的《从撒马尔干到长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讨述,可参见。
①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如周伟洲:《丝绸之路的另一支线———青海道》,《西北历史资料》1985年第1期;冯汉镛:《关于‘经西宁通西域路线’的一些补充》,《考古通讯》1958年第7期;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也有关于“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等论及青海道与河南道,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八十三,1985年。
其后许新国也曾撰文论述此银器,将其与中原地区出土的舍利容器相比较,认为“都兰容器的功用应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金棺银椁,即舍利容器”,同时认为其“归属于粟特系统,应系粟特人制造的物品”,参见其《都兰热水血谓吐蕃大墓殉马坑出土舍利容器推定其相关问题》,文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但因其出土位置位于墓葬的动物殉葬坑内,似与一般使用纳骨器的粟特风俗有别,故笔者认为尚有待正式材料公布之后,方能最后确认其性质。
《初学记》卷二七引山谦之《丹阳记》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条下亦载:“(曹操)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
①参见[日]《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大东出版社,1980年;又参[美]李方桂:《藏文Sog简释》(NotesonTibetanSog,CAJ3,1957,pp.139-142,
[1]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M].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长孺.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向江南的道路[A].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C].
[3]马雍.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A].西域史地文物丛考[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57.
[4]〔日〕《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大东出版社,1980.
[5]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J].文物,1992,(11).
[6]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研究[J].文物,1984,(6).
[7]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8.
[8]许新国、赵丰.都兰出土丝织品初探[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5-16,1991.
[9]许新国.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J].中国藏学,1994,(4).
[10]阿米·海勒.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3).
[11]林悟殊.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及其在中亚的遗风[A].林悟殊.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8.
[12]〔日〕影山悦子.论新疆出土的Ossuary[J].オリエント,40(1),1997-09.
[13]霍巍.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J].民族研究,1990,(5).
[14]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58,(1).
[15]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J].燕京学报,(1).1995.
[1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乌兰县大南湾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2,(12).
[17]许新国.在都兰热水发掘吐蕃墓葬、青海丝绸之路发现珍贵文物[N].青海日报,1984-01-30.
[18]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概论·中亚佛教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9]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