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史研究中的医疗照顾问题
The Caring and the Cared in Study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作者:李贞德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2):-86-93+14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妇女史;医疗史;垂直式生产体位;经痛;照顾者;被照顾者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自 198 0年代起 ,妇女史研究在台湾蓬勃发展 ,课题日益多元 ,观点也渐趋尖锐 ,最近十年则与方兴未艾的医疗史研究互动频繁 ,对两个次领域皆造成影响。本文从个人的研究出发 ,介绍最近台湾有关中国妇女史中涉及医疗照顾的议题 ,主要从女性作为被照顾者和担负医疗照顾之责两方面来谈 ,尝试提供复数的中国史和妇女史的图像。所举例证种类不一 ,而以垂直式生产体位所反映的医病互助情况以及女性陈述经痛体验所建构的医疗知识两个议题 ,来说明传统医病互动的复杂性及其所彰显的妇女史和医疗史意义。
参考文献
台湾在中国妇女史研究方面的回顾与检讨,见李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学》7.2(1996)。
倡议研究社会生活史,见杜正胜:《什么是新社会史》,《新史学》3.4(1992)。科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研究在台湾的发展及其意义,见雷祥麟:《巨变中的科技、民主与社会:STS的挑战》,《台湾社会研究季刊》45期(2002)。
台湾在中国医疗史研究方面的回顾与检讨,见Jen-derLee(李贞德):“ThePastasaForeignCountry:RecentRe searchonChineseMedicalHistoryinTaiwan”,《古今论衡》第11期(2004).
台湾情况,见游鉴明:《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1993年)。香港情况,见何汉威:《本地华人传统婚俗》(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32页。
“下地坐草”,语出刘宋陈延之:《小品方》;“扶抱助腰”,语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欧洲自希腊罗马至中世纪垂直式生产体位的图像,可见于HilaryBourdillon,WomenasHealers:AHistoryofWomenandMedicin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以及AnnG .CarmichaelandRichardM .Ratzaneds.,Medicine:ATreasuryofArtandLiterature(NewYork:HarkavyPublishingService,1991)。
《饿鬼草纸》部分,见“伺婴儿便饿鬼”;《孕家发蒙图解》于1851年出版,图版收入日本医史学会编:《图录日本医事文化史料集成》(东京:三一书房,1977)。日本传统采垂直式生产体位的研究,见中山太郎:《古代の分娩法と民俗》,《历史と民俗》(东京:パルトス社,1941),272-294页。
大足宝顶山造像具有生活图像意义,讨论见温廷宽:《论大足宝顶石刻的一些特点》,《文物》1958(4)。又如李正心:《大足石刻漫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1-24页《古代家庭生活图》。李正心并另文主张此批造像具有唐代风格,非宋代以后作品,见其《也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年代问题》,《文物》1981(8)。此说引起不同意见与回响,一般认为应是南宋僧人赵智凤发愿兴建,见东登:《再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年代问题》,《文物》1983(5)。
本文所附图版请见封三。
关于丹波康赖辑抄医书的历史及其在日本产妇人科史上的意义,讨论见李贞德:《〈医心方〉论“妇人诸病所由”及其相关问题》,《清华学报》(新竹:国立清华大学,2004年,印刷中)。
引文见孙思邈(581-682)《备急千金要方》(台北:宏业书局影印江户影写宋刻本)卷2页16。孙思邈论妇人之别有方,其中保护与管束并进的讨论,见李贞德:《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兼论妇科滥觞与性别论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
自2000年以来,台湾历史学者已经举办四届“性别与医疗”研讨会,邀请社会学、医护、公卫学界和实务界的同道参与,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审视现代医疗中的各种议题,并致力于科学技术与性别社会等议题的交流。见吴嘉苓、傅大为、雷祥麟主编:《科技渴望性别》(台北:群学出版社,2004年)。
18世纪末欧洲医学发展及其意义,见MichelFoucault,TheBirthoftheClinic:AnArchaeologyofMedicalPerception,translatedfromtheFrenchbyA .M .SheridanSmith(NewYork:VantageBooks,1973).现代生产图像的讨论,见EmilyMartin,TheWomanintheBody:ACulturalAnalysisofReproduction,Boston:PeaconPress,1987。剖腹产的流行与影响,见黄俊元:《影响妇产医疗之相关因素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希腊丈夫撰文刻画妻子难产之状,见CarmichaelandRatzaneds.,Medicine:ATreasureofArtandLiterature,p.32。关于古代中国垂直式生产体位的细节讨论,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年),特别其中“下地坐草”一节。
关于经痛的历史研究,讨论见Jen-derLee,“PainRelief?SexinMedicalDiscourseonMenstruationinEarlyImperialChina”,paperpresentedatthe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AnnualMeeting,March27-30,2003.
本段和下一段中所引各种经痛的词汇,分别见于张仲景(145-208):《金匮要略》,(清)徐忠可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卷二二;(晋)王叔和(约4世纪):《脉经》(台北:大孚书局重印1844年钱熙祚校注本)卷二;(日)丹波康赖(912-995):《医心方》(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安政影写本,1982年)卷二;巢元方(约610):《诸病源候总论》,丁光迪等主编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卷三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四等处。
关于气的身体观与痛的重要性,讨论见DonaldHarper,EarlyChineseMedicalLiterature(London&NewYork,KeganPaulInternational,1998),p.82.关于病人自述参与建构身体语汇与医疗知识,讨论见CharlotteFurth,AFlourishingYin:GenderinChina’sMedicalHistory,960-1665(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p.78.
引文见王焘,《外台秘要》卷33,924页。这段故事的细节讨论及其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体性参与,讨论见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邓小南主编,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15-446页。
沈榜《宛署杂记》的讨论,见VictoriaCass,“FemaleHealersintheMingandtheLodgeofRitualandCeremony,”JournalofAmericanOrientalSociety106(1986),pp.233-240。Cass此文虽短,却是讨论明代女医的第一篇学术著作。关于扬州王氏的故事,讨论见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产婆”一节。
讨论见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产婆”一节。
关于女性为看产主力及其引起男性医者的复杂反应,讨论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571-574页,“妇产科发展与助产问题”一节。
虽然若干古代文献的行文方式看不出看产者的性别,但绝大多数的资料皆显示女性为看产主力。见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
关于传统医病关系及其在西方现代医学介入之后的转变,讨论见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新史学》14.1(2003)。
Che chiaChang(张哲嘉).TheTherapeuticTugofWarTheImperialPhysician patientRelationshipintheEraofEmpressDowagerCixi(1874-1908)(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1998).中文缩节讨论,见张哲嘉:《妇女医案的性别论述以慈禧太后的医案(1880-1881)为例》,《中国史研究》第20辑别册(釜山,2002年)。
关于女性医者因获得病患认同而名利双收的讨论,见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九册,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册(印刷中)。
谈允贤的故事,有许多学者讨论过。本段所引见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女医者”一节;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55页;以及CharlotteFurth,AFlour ishingYin:GenderinChina’sMedicalHistory,960-1665.
讨论见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123-156页。
女性藉由身体特质和性别角色突破界线的讨论,见李贞德:《汉魏六朝的乳母》,《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
女性因角色冲突导致弃保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问题,古代与中古部分见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年);宋代部分研究,见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明清则见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1辑(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4年)。
女性在家庭中的健康照顾工作及其医疗史的意义,讨论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家庭中的健康照顾与性别》,黄克武主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性别与医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
JoanScott,“Gender:AUsefulCategoryofHistoricalAnalysis,”AmericanHistoricalReview91.5(1986),pp.1053-1075。讨论见李贞德:《杰出女性、性别与历史研究-从克莉斯汀狄琵珊的故事说起》,收入王雅各编:《性属关系》下册《性别与文化、再现》(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15页,转载于《书写历史》2《东西方之间-对历史思想的探询》(上海:三联书局,2004年)。
有些研究过于强调中国医学的贡献,乃至有“发现派”和“进步派”之讥,见郑金生、李建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源流》,《大陆杂志》95.6(1995年)。
王明珂可能是在这方面用力最深的历史学者,相关讨论见王明珂:《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新史学》5.3(1994年);王明珂:《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思与言》34.3(1996年);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5)等文。
关于西方医疗传教士来华对性别与医疗产生的冲击,并以小脚作为健康论述的焦点,讨论见Hsiu-yunWang(王秀云),StrangerBodies:AmericanMissionaryWomenandChineseWomen,1870s-1930s,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2002.王秀云另外亦曾撰文介绍女性医疗传道的史料及研究回顾,见王秀云:《有关西方女传教士与中国妇女的几个历史问题:从文献谈起》《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8(2000年)。
台湾研究妇女史的学者对缠足和娼妓两个“负面”课题着墨甚少,仅有一两篇文章触及,讨论见李贞德,梁其姿:《导言》,收入《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九册《妇女与社会》册。
①相关讨论如李贞德:《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兼论妇科滥觞与性别论述》,以及李建民:《考古发现与任脉学说的再认识》,《燕京学报》新12(2002年);李建民:《督脉与中国早期养生实践:奇经八脉的新研究之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7(2005年,排印中)等文。
[1]李贞德,梁其姿.导言[A].黄宽重,邢义田,邓小南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九册)妇女与社会[C].北京:大百科图书公司出版,2005.
[2]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滦平县博物馆.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演示文稿[J].文物,1994,(3).
[3]汤池.试论滦平县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J].文物,1994,(3).
[4]王焘(670?-755).外台秘要[M].台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重印新安程敬通订刻本,1964/1985.卷33,924.
[5]杨子建.十产论[A].陈自明(约1190-1270).妇人大全良方[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JacquesGelis.HistoryofChildbirth:Fertility,PregnancyandBirthinEarlyModernEurop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1,pp.121-133.
[7]MichelOdent.BirthReborn[M ].NewJersey:BirthWorksPress,1994,2ndedition.
[8]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2808-2809.
[9]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J].台大历史学报(23),199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