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Variation Study in Influenc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张雨;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9,(03):-141-1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比较文学;变异学;影响变异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项目(07BWWOO4)
中文摘要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理论具体的方法论成果,在纵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源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影响变异学研究,并界定影响变异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7,(3).
[2]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1).
[4]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49.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33.
[6]严绍.论“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0,(3).
[7]曹顺庆.世界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8]曹顺庆.论“失语症”[J].文学评论,2007,(6).
[9]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
[10]田会轻,王敬民.文学变异与译介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11]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叶维廉.东西方文学中“模子的应用”[C]∥温儒敏,李细尧.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3]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J].孟华,译.中国比较文学,1995,(1).
[1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