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通义》看康有为早年思想
A Reflection on the Early Thoughts of Kang Youwei from Jiaoxue Tongyi
作者:黄开国;唐赤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9,(04):-21-3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教学通义》;康有为;批判经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羊学发展史”(07BZX033)的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教学通义》是康有为早年思想的重要反映。但此书不是讨论经学的书籍,也不是对教学问题的诉说,而是借所谓周公教学之法来论说王者经世之法的政治学著作。其基本内容是礼教伦理与事物制作并重,官师合一,六官皆学,公学与私学并立,虚实兼有,道器皆备,以实现王者经世、治国安民的目的。康有为据此认为,从孔子到清代汉学的儒家经学,皆为务虚不务实、离器言道的空疏之学,失落了王者经世之法,是造成中国二千余年的学术衰败与国民不治的根源所在。所以,康有为后来的思想并不是梁启超说的尽弃旧说,而是与早年的基本思想合逻辑的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多数康有为著作的选编都作《教学通议》,如《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3辑所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康有为经典文存》等,而关于康有为研究的论著也几乎都以《经学通议》相称。甚至康有为本人、梁启超亦作《教学通议》(梁启超时作《政学通议》)。而《康有为全集》第1集题为《教学通义》,从该书扉页所收“《教学通义》手稿”(图三)的书影看,题名应以《教学通义》为是。刘巍在《〈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一文中,对此有所辨析,认为当作《教学通义》,其说可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50页)。
[2]该文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该文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参见《教学通义.公学下》的相关论述。
[1]保皇不一定只是负面的。对康有为很有研究的著名学者马洪林先生在其《康有为评传》第一章第三节论及康有为的保皇时,有一段很有价值的看法:“保皇是一种文化观念,而非对一姓一朝的忠贞。康有为认为只有保皇才能救国,保皇是手段,救国才是目的,所以,这种文化观念是一种国家民族观念。”(该书第18页)
[1]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的《教学通义.六经》第64页,“生于”误作“生丁”。《康有为经典文存》的《教学通义》此处同误。
[1]他在引刘向的诸子出于王官说之后,称其“犹能溯其源于先王之官守,可谓深通学术之流别矣。惜其于六艺,如《易》掌于太卜,《书》领于外史,《诗》掌于太师,《礼》典于宗伯,《乐》掌于司乐,《春秋》为方志,隶于小史,小学出于保氏,不能溯其出于王官”(康有为:《教学通义.失官》,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2]陈寿祺在《尚书大传辑校》第二卷的这一部分,对此亦有辨析,康有为之说实由陈寿祺之说变化而来。陈说见《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第10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864页。
[1]康有为.教学通义[M]∥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3]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外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房德邻.康有为和廖平的一桩学术公案[J].近代史研究,1990,(4).
[5]康有为.康子内外篇[M]//黄明同编著.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6]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J].历史研究,2005,(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