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DR与经济法纠纷解决机制的耦合
On the Value of ADR i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Law
作者:刘颖;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9,(05):-134-13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ADR机制;经济法纠纷;纠纷解决机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ADR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性、易执行的特点,与诉讼方式并行不悖。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ADR机制有助于实现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与经济法纠纷的复合性、新型性、技术性等特征契合,弥补了司法诉讼途径解决经济纠纷的不足,对于完善经济法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实践中,仍需解决ADR机制在经济法纠纷解决中的有效性和规范化问题,实现与国家司法权的协调互动。
参考文献
[1]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
[2]杜闻.论ADR对重塑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体系的意义[J].政法论坛.2003,(6).
[3]齐树洁.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45.
[4]斯蒂芬.B.戈尔德堡.纠纷解决?谈判、调节和其他机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
[5]漆多俊,王新红.接近司法———经济法的诉讼问题[G]∥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7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337.
[6]王新红.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8.
[7]R.Bush,(1984)Dispute resolution Alternatives and the Codes of Civil Justice,78,Wis.L.Rev.894-904.
[8]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考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36.
[9]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54.
[10]张艾清.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J].法商研究,2006,(4):52.
[11]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J].中国法学.2000,(5):36.
[12]孙育玮.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与融合[J].学习与探索,2009,(1):105.
[13]洪浩.非讼方式: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J].法学,2006,(11):14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