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与鲁迅的多重纠葛及原因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Lu Xun and Lim Boon Keng
作者:朱崇科;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2):-88-9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鲁迅;林文庆;纠葛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鲁迅和林文庆的复杂纠葛是一个令人兴趣盎然却又望而却步的艰深议题。我们当然不能过分夸大林文庆与鲁迅二人之间的冲突或纠葛,而是更应该回到历史现场,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林、鲁最深层面的文化冲突其实是两种现代化过程中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不同反省和汲取的差异所致;而在学术人事层面的冲突,则更凸显出二人的身份、位置所带来的不同思考与处世立场;同样,在经济及相关人格层面二人亦有冲突,当然这也和二人的不同经历和体验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①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4年,第174页。
②相当精彩的论述,可参考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③Wang Gungwu,“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n”,Jennifer W.Cushman and Wang Gungwu(ed.)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88,pp.1-22.
④具体可参考拙文《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2008年第7卷第1期。
⑤郭惠芬:《马华新文学史起点的新界定:〈国民日报〉与〈益群报〉探析》,《亚洲文化》(新加坡)2000年第24期。
⑥具体可参考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55页。他发现了文学传播与推行的独特性以及与区域性特质的关联、原因等。
①陈漱渝:《林文庆一位难勾脸谱的历史人物——兼谈鲁迅跟厦门大学一些人的分歧》,《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期。
②具体可参考李元瑾:《东西文化的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
③李叔飞:《海峡华人知识精英的民族主义观念——伍连德与林文庆的比较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④相当著名的研究来自陈志明教授,具体可参考Tan Chee-Beng,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Malaysia Petaling Jaya:Pelanduk Publications,1988.
⑤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77页。
⑥Lim Boon Keng,“We are a peculiar people”,Straits Chinese Magazine,Vol.6,No.24,June,1898,p.167.
⑦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298页。
⑧张亚群:《从西洋文化回归儒学文化——林文庆大学教育思想解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有关鲁迅和传统的关系可参考李城希《接受偏离回归——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和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文。
②王得后:《鲁迅与孔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10页。
③陈平原:《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①可参考廖诗忠《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和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等文。
②可参拙著《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中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③陈梦韶:《鲁迅在厦门的五次演讲》,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6-97页。
④具体参见拙文《论鲁迅对学院教授的弃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⑤本文所引《两地书》,见《鲁迅全集》卷1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⑥卓治:《有关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回忆》,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第45页。
⑦增田涉:《鲁迅的印象》,见钟敬文著译:《寻找鲁迅.鲁迅印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①许广平:《鲁迅离北京去厦门》,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第6页。
②徐文海:《从〈南下的坎坷〉看顾颉刚和鲁迅的矛盾冲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③具体参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第109-116页。
①有关大夏大学的发展以及学潮的详细描述,可参考林坚编著:《芙蓉湖畔忆“三林”: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的厦大岁月》上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10页。
②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10页。
③杨国桢:《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④有关教授的收入情况可参考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
⑤具体可参考拙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①有关说明和分析可参考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194-196页。
②《校庆三周年校长演说辞》,见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一辑(1921—193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③李珊:《义和团时期西方特别的华人声音——林文庆〈中国内部之危机〉一书论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④洪丝丝:《〈陈嘉庚兴学记〉序》,见王增炳、余纲:《陈嘉庚兴学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
⑤许广平:《鲁迅离北京去厦门》,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第8页。
①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第151页。
②有关论证可参拙文《中大到底开给鲁迅多少月薪》,《羊城晚报.羊城沧桑》2011年3月12日b10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