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30 Years from 1980 to 2010
作者:夏莹;王泽龙;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2):-82-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现代文学语言;诗歌语言;语言研究;诗性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研究”(YYZX0902)
中文摘要
针对现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语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诗性研究与思想性研究以及言语研究与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近30年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进行了辨析与评价,同时提出了现代文学语言与诗歌语言有待进一步展开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
②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①周祖谟:《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文学语言问题讨论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②魏建功:《胡适“文学语言”观点批判》,《文学语言问题讨论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③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
④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⑤钱理群:《周作人与五四文学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
⑥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⑦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⑧吴晓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⑨赵黎明:《“汉字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张向东:《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伍明春:《论早期新诗在中学的传播》,《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①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②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熊辉:《两支笔的恋语:中国现代诗人的译与作》,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⑤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⑥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⑦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⑧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⑨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张天星:《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夏晓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形成说略》,选自陈平原主编:《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黄浩:《文学失语症:新小说“语言革命”批判》,《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③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⑤朱竞编:《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⑥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⑦郑敏:《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诗探索》1996年第2期。
⑧维柯:《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⑨王南:《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7、103页。
高玉:《“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①相关研究有郜元宝:《“语言的存在-存在的语言”——海德格尔论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关系》,《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周光庆:《汉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尚杰:《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张卫中:《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③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④相关研究有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王晓生:《语言之维——1917—1923年新诗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刘琴:《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张艳华:《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⑤引文分别见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5、55页。
①引文分别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36页。
②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③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④巴赫金:《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巴赫金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2页。
⑤相关研究见高玉:《“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