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
①参见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解释学处境的显示”,见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②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家及其身影》,见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730-731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③参见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④参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第339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9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第63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第21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第67页。
⑤海德格尔:《物的追问》,赵卫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⑥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4页。对此,后起的很多哲学家都看得很清楚,如3H:“‘我思维,所以我存在’并不是推论。这里的‘所以’并不是推论的‘所以’;这只是思维与存在的直接联系。这种确定性是在先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71页)“普遍的怀疑扬弃自己。因此在普遍执行中止判断期间,‘我存在’这一绝对必真的自明性为我所用。”(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057页)“偶尔用来表达这条原理的公式:‘我思故我在’容易引起误解,好像这里关系到某种推论似的,这与推论无关,也不可能与之相关;因为这个推论必然具有作为大前提的:因为思考,所以存在;作为小前提的:我思;作为结论的:我在。然而在大前提中包含的,只是这句话中的内容……只是自己把存在于自己里面的东西给予自己。”(海德格尔:《物的追问》,第94-95页。)
①海德格尔:《物的追问》,第95-96页。
②海德格尔:《林中路》,第134页。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0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1-82页。
①参见黑格尔:《小逻辑》,第207页。
②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8-29页。
③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④胡塞尔:《笛卡儿的沉思》,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第1132页。
⑤胡塞尔:《笛卡儿的沉思》,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第1135-1136页。
⑥胡塞尔:《笛卡儿的沉思》,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第1133页。
⑦胡塞尔:《笛卡儿的沉思》,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第1133页。
⑧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3页。
①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6页。
②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08页。
③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0页。
④参见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09页。
⑤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1页。
⑥胡塞尔:《笛卡儿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⑦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6页。
⑧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8页。
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42页。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89页。
参见胡塞尔:《笛卡儿沉思与巴黎讲演》,第64页。
胡塞尔:《笛卡儿沉思与巴黎讲演》,第61页。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13页。
①参见胡塞尔:《笛卡儿沉思与巴黎讲演》,第57页。
②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第1-3页。
③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第87页。
④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77-78页。
⑤黑格尔:《小逻辑》,第195页。
⑥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⑦让-吕克.马里翁:《还原与给予》,方向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78、90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71-172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52页。
④海德格尔:《论哲学之规定》,见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9-11页。
⑤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12页。当然了,置身于“破晓”到时之“解释学处境”中的前期海德格尔,远不仅仅有“讲台体验”的例子,诸如《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中对莱纳.玛丽亚.里尔克小说中断墙的分析(参见此书第228-231页),《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何卫平译,人民出版社,2009)中对“一张桌子”的分析(参见此书第89-92页),《时间概念史导论》中对“蜗牛世界”的分析(参见此书第226-227页),以及《存在与时间》中著名的对种种“用具”的分析之类的例子,就其对思想蕴涵着的那种质朴而又沛然不竭的召唤性或引发性来说,其实都不会输于“讲台体验”的例子。不过,作为“大学教授”所特有的“解释学处境”的“讲台体验”,可以说一直伴送着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不绝如缕地回响着(比如,50年代的名篇“筑.居.思”在讲到人与空间时举例说:“当我朝讲演厅的大门走去之际,我已经在那里了;若我不是已在那里的话,我就完全不可能走向它。我不仅仅作为这个包裹起来的身体在这里,毋宁说,我也在那里,就是说,我已经遍历这整个讲演厅,而且只有这样我才能穿行于其间。”Martin Heidegger,Poetry Language Thought,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Harper&Row Publisher,Inc.,1975,p.157.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58页。
③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2页。类似的海式经典话语还有后期的“物物着”(参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第185页),甚至“画画着”(参见海德格尔:《思的经验》,陈春文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等等。
④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12页以下。
①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0页。海德格尔后来自己对“哲学久已为之不安”作了一个边注:“完全不!因为世界-概念根本不曾被把握过。”(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 Band 2,Vittorio KI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1976,p.69.)由此可看出“世界”问题在海德格尔思途中的分量。
②参见黑格尔:《小逻辑》,第79页。
③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2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2页。
⑤有的现象学家认In-der-Welt-sein中的一个构成环节“Welt”为实事本身:“现象学哲学的这一个‘实事本身’乃是世界,也就是说,不是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存在’。”(克劳斯.黑尔德著:《世界现象学》,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22页)黑尔德这里进行了由“存在”向“世界”的位移,一个致命的位移!如果没有“sein”的统摄、贯透和弥漫,“Welt”以及“In-der-Welt”就化不开其“现成性”,进而重新构成对“存在”的锁闭,尽管此种封闭是以被稀释了的“境域”的名义(参见同上书,第55页以下)。海德格尔对此很清醒:“‘世界之内’根植于世界现象。世界则又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本质构成环节而属于此在的基本建构。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40页)
⑥参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第117页,第122页。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与时间》明确地讨论“自在”或“自在存在”这个概念并非始于第16节,而是第15节,而且在第19、20、21、43等节中作了更深入的专题讨论。如果再结合更早一点的《时间概念史导论》、35-36年的《艺术作品的本源》、《物的追问》、以及50年代的“物”、“筑.居.思”等等,说海德格尔对“自在存在”的思考伴送着他的所有“路标”都不为过,尽管海德格尔没有用专著的形式谈论“自在存在”与“实事本身”。
①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第二版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②参见黑格尔:《小逻辑》,第125页。
③参见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第136页。
④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7页注释。
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36、89、238页。
⑥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6-27页。
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9页。
⑧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9页。
⑨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308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1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第60页。
②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143页。
③参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2005年,第185页。
④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140-141页。
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9页。
⑥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扉页题词。
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9页。
①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页。
②参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第100页。
③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1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8-79页。
⑤参见海德格尔:《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6页。
⑥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9页。
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9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4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1-82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2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5页。
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3页。
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3页。
①参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第122、97、100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7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9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7页。
⑤早期海德格尔对此有非常具体的分析:“我们要避免这种模式:存在着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存在是认识的对象;真正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意识是‘我思’,因而是自我的、自我极、行动的中心,人;自我(人)的对立面是:在者、客体、自然物、价值物、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规定,这是认识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基础上出现的是一直在尝试并在无休止的讨论中被释放出来的种种可能性:客体依赖主体,或主体依赖客体,抑或两者相互依赖。这种构成性、通过僵化的传统几乎根深蒂固的先有,原则上永远会防碍领悟实际生命(此在)显示出来的东西。这种模式的任何变式都不能消除其不恰当性。这种模式本身在传统历史中各自孤立地发展,然后每个以不同的方式聚集起环节结构:主体与客体便形成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第83-84页。)
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4页。
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50页。
⑧参见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84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第87页。
②参见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20页。
③参见《存在与时间》第九节。顺带提一下,中译本将Zu-sein译为“去存在”虽然不错,但容易让人只从流俗的“将来”向度去读解Zu-sein,仿佛“尚没有”存在而只是“将去”存在似的,但此在之为“存在”,从来就处于一种“向来-去-存在”之中(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07页),亦即从来就是“曾在着的将在从自身放出现在”。(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72页。注:译文有改动。)
④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07页。
⑤“空意指是通过念想某物、忆念某物的途径而表象某物的方式,这种表象方式可以在关于桥的谈话中出现。我意指这座桥本身,但在意指它时我并没有直接看见它的外观,而是在空意指的意义上意谓它”。(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50页。)
⑥“充实的意思是说,当面直接地拥有存在者的直观性的内容,以至于先前只是得到了空意指的东西在这里以真凭实据的方式呈示出来”。(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62页。)
⑦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12页。
⑧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12页。
⑨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3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5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5页。
③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4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01页。
⑤当然了,这只是《存在与时间》中关于“世界”的基本表述。实际上,海德格尔几乎终生都在重新言说“世界现象”,即力图不断让“世界之世界性”重新“在语言中到达”。比如三十年代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关于“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沉思,五十年代的《语言》、《物》等等中关于所谓“四相整体”的沉思中思及的世界。《存在与时间》以尚显生涩的术语“何所在”以及“何所向”规定的“世界现象”,被后期海德格尔思为更深入也更圆润的“映射游戏”:“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我们称之为世界(Welt)。”(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第188页。)若要追随海德格尔沉思世界的思想性“路标”,那须得迎向又一次思想的到来。
⑥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71页。
⑦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74页。
②海德格尔在其早期的高校教职论文《邓.司格特思想研究》中对“褫夺”(Privation)与“否定”(Negation)这两个范畴作了区分。“褫夺”虽然也是否定,但在否定中显现着某种具体的存在状态,而纯粹的否定以“非”作出的否定只是抽象地取消了对象。前者如“失明”就是一种“褫夺”状态,失明本身是对对象的一种具体规定,而且失明也没有离开“明”。而纯粹的否定如“非人”、“非白”,只是“人”和“白”的抽身、取消,“非人”、“非白”不要求承担者,只是与“人”和“白”的一种空洞的对立关系。(参见靳希平著:《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165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5页。
④参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第115-135页。
⑤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参见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91页。
⑥Heidegger,Poetry Language Thought,p.44.
⑦参见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65页。
①参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71页。
②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02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44页。
④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