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五代时期(公元907—959年)
作者:吴天墀;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2):-34-4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五代时期(公元907—959年)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公元907年丁卯唐昭宣帝李柷天祐四年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长和郑买嗣安国五年【时事】正月,契丹①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用汉法统治汉民。四月,朱全忠更名晃,即皇帝位于汴州(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建元开平。废唐帝李柷为济阴王,幽于曹州,旋害之。唐亡,历20帝、290年。时晋王李克用据河东,岐王李茂贞据凤翔,吴王杨渥据淮南,仍称唐天祐年号;蜀王王建据两
参考文献
①契丹之名始见于晋吕忱《字林》(宋本《广韵》卷九引)。《魏书》有《契丹传》。契丹出于鲜卑族系,活动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隋唐时形成部落联盟。其人原长于冶炼镔铁,学者或以为“契丹”一词,原为镔铁之义。按德国人schatt著《契丹与黑契丹》一书,谓“契丹”在蒙古语中原为“杀害”之意;后日人白鸟库吉著《东胡民族考》,则以“契丹”为刀剑或钢铁之意。(参见《冯家昇论著辑粹》,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②渤海为我国粟末靺鞨族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其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振国(一作震国),以敖东城(在今吉林敦化东南)为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祚荣受封为渤海郡王,改名渤海国,迁都上京(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之东京城)。粟末,邻接高丽,开化较早,王国建立,与唐朝关系密切,行政组织多仿唐制,使用汉文。最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南与唐接壤,北抵黑龙江,西至吉林西境,居民编户十余万,战士数万。置5京15府62州。文化兴隆,为海东盛国。
③回鹘源出突厥族系,初称回纥,学者认为与突厥语“乌衣谷尔”相合,为“随从”之意,公元6世纪前后兴起于今阿尔泰山与天山地区。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改称回鹘。8世纪50年代后约百年间为其强盛时期。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为黠戛斯(今吉尔吉斯)所破,除一部分降唐、附塞而居外,其余西走,可分三支:居河西甘、凉诸州者,称“河西回鹘”,后建牙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者强,属部分布于沙州、肃州、贺兰山、秦州、合罗川(今额济纳河)等处,人数共约30余万。天山南路者,以高昌城为中心,其地在今吐鲁番县城西约50公里之哈喇和卓近傍,称“西州回鹘”,亦称“高昌回鹘”。另一支由天山北路逾葱岭而西,后建喀喇(黑)汗王朝。唐自肃宗起,曾先后出嫁公主四人于回鹘,虽中原王朝已有更移,双方仍互以舅甥相称。五代以来,西州回鹘文化昌盛,常遣使朝贡辽廷,初列为属国之一。(参见《辽史》卷七○《属国表》)
①南诏为中世纪我国云南地区乌蛮联合白蛮建立之边疆民族政权。乌蛮部落中以蒙舍、蒙巂、浪穹、邆赕(teng dan腾淡)、施浪、越析势力最强,史称六诏。“诏”,语义为王。蒙舍居名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其根据地在今云南巍山西北;其以西洱海(今洱海)地区为根据建南诏国,次年迁都大和城(今云南大理)。公元9世纪末,南诏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杀末主舜化贞,南诏亡。自细奴逻称王至此共历254年,传13主。
②宋范正敏《遁斋闲览》谓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以杜荀鹤、罗隐为多。杜诗中如:“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莫道无金空有寿,有金无寿欲如何”等是。
③唐末五代诗主要可分三派:一为继贾岛、姚合,刻画景物为题材及其风格者,方干、李频等属之;二为继李商隐、温庭筠,描写艳情为题材及其风格者,吴融、韩偓等属之;三则为杜荀鹤,上继张籍、白居易之近体风格,推陈出新,有所发展。
④《全唐诗》900卷,为清初官修唐五代诗歌总集,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曹寅主持下编成。全书共收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均附有小传。书末部分有补遗6卷及词12卷。
⑤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以荀鹤卒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十国春秋》记卒于天祐时。此从孙光宪《北梦琐言》之说。
⑥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孤贫,曾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玄宗以其有才华,任为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元),在宫廷作画,擅长佛、道人物,长安、洛阳两地寺观有其壁画三百余堵,笔法遒劲,所画衣褶、飘飘欲举,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其山水亦自成一家,相传在大同殿绘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吴画对后世影响颇大。
①《五代会要》卷一九《京兆府》条作:“改京兆府为大安府”,以京兆府所属长安、万年两县,改称大安、大年县;所置佑国军,至开平二年五月,改称永平军。《通鉴.后梁纪一》与《会要》略同,而异于《旧五代史》所记。
②南宋项安世《家说》记: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枢密房,以主曹务。则枢密之任,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后宠任宦官,始以枢密归之内侍。中叶后,其权日重。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号称“四贵”。冯鉴《续事始》谓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权势发展,甚至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国要务,而成为实际上最高决策者。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朱全忠专揽唐政,尽诛宦官,以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此为用朝臣担任此职之始。
③案募兵之制行,应募从军为市井无赖之一重要出路。从文身演为刺面,乃渐流行军中。韦庄《秦妇吟》有“面上夸功雕作字”之句;王建左右侍从,其形象为“髡发行日参,黥面扎腕,如一部鬼神”。可见士兵刺面,早有渊源,惟至朱梁乃形成为制度耳。当时藩镇,朱瑾有“雁子都”,刘仁恭有“定霸都”,皆刺面作军号,以加强控制,防止逃亡,宋代沿而不变,遂成为军人屈辱之标志。宋儒胡致堂尝曰:刘仁恭、朱全忠籍民为兵,无罪而黥之,使终身不能去以自别于平民,非至不仁者莫忍为也。即此一端,足觇其时统治者之罪行,影响于世风者亦可知矣。
④案《新史.张延朗传》记故唐之制,谓户部以本部郎中、侍郎判其事,而有盐铁转运使。其后用兵,以宰相领其职。乾符以后,国用愈空,始置租庸使,用兵无常,随时调敛,兵罢即止。而梁则设为常职。
①周庠,在唐为龙州司仓。蜀主王建为利州刺史,庠以客从。在建幕中,多所荐言,建“得奄有两川,庠之谋为多”。累官御史中丞、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国春秋》卷四○《周庠传》)
①钱有改元而无称帝之事,《新史》尝举其封落星石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一例。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八末著论考证,谓:“宋末于临安府得吴越尊胜幢,有云‘天宝四年岁次丁未’,是朱梁篡唐之明年戊辰,已改元天宝矣。又灵隐尊胜幢云‘宝大二年岁次乙酉’,而《朱府君墓志》亦言‘宝大元年岁次甲申’,是唐之同光二年,在吴越为宝大元年也。元至正时,海宁州发吴越臣许俊墓,内署宝正三年于石,而招贤寺幢及贡院桥柱皆题宝正年月,不一而是,则武肃王(钱)之改元断矣。”
②张奉又作张承奉,为张义潮之孙。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义潮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归版图于唐,唐授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遗书〈张氏功德记〉》谓义潮无子,以弟义潭之子淮深为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义潮卒,淮深继;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淮深卒,子奉又继为节度使。
①钟嵘(约公元480—552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著《诗品》品评自汉至南朝梁诗家103人,分为三品,每品冠有小序,每人各系论断,凡3卷。司空图所撰《诗品》,或称《二十四诗品》;清代袁枚又有《续诗品》之作,收入其诗集中。
②唐僧皎然作《诗式》5卷,摘录两汉至唐诗人名篇丽句,分为五格,包括19体,其所论重形式技巧而忽于思想内容。
③案《四库简明目录》云:今存《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南宋洪迈有序。其诗有贞元、长庆之风。
④《益州名画录》作德玄,《图画见闻志》则作元德。又诸书多记“天福”入蜀,《图绘宝鉴》列德玄于唐末,天福乃石晋年号,“福”殆为“复”之误。
②《旧五代史》卷六○《李袭吉传》谓:“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袭吉齐名于时。”
①《册府元龟》卷二三二《僭伪部.称藩》谓是时杨氏据江淮,闽与中原隔绝,故审知朝贡于梁,采行海运,“颇有风水之患,漂溺者十四五”。胡三省《通鉴注》记其行程:“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抵登、莱岸,风涛至险,故没溺者众。”又闽当时通中原之陆路线为:自福州经建州(今福建建瓯)越武陵山,转信州(今江西上饶)、婺州(今浙江金华),顺富春江东下,出浙西扬州(今属苏州),然后北上中原。
②宋范正敏《遁斋闲览》举罗隐诗之用俚语者,如“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能消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尘”;“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等,今人多用其语,但不知为谁所作。
③罗隐自序《谗书》命名之意,谓:“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穷困。果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其书认为许多事物具有两面性而又统一,则富有辩证法观点。
④此述《崇文总目》之言,《四库简目》卷一三复谓:“两同者,取晋人仲尼、老聃将无同之义耳。”
①洛阳在故唐为东都,最称富庶。城周回52华里,大内在京城之西北。唐末遭黄巢、孙儒兵火之后,市井凋残,户不满百。张全义为河南尹,招怀流散,劝之耕种,并筑南北二城,以居其人。于是数年之间,渐复旧观。及朱全忠劫唐昭宗李杰东迁,缮理城阙、府廨、仓库,使京师规模粗具,皆全义之力也。
①诸书所记,郑闵(亦作郑仁旻)改元凡五次,为始元、天瑞景星、安和、贞祐、初历。《云南志略》谓郑仁旻在位18年。
②《十国春秋》卷五八原注:“按《通鉴》及《东都事略》,无封南海王事。《宋史》但云开平初封南海王,无初封大彭、南平王事。《欧阳史》则云乾化元年封隐南海王。《五代会要》又云:‘开平四年四月,进封刘隐为南海王。’今从之。”
③宋人所见《浣花集》,即韦霭所编者,皆止5卷,独张唐英《蜀杌》作20卷。按霭所作《序说》,谓庄诗于唐末乱离多已散失,编集时尚搜得千余首。今传《浣花集》为10卷,另补遗1卷,为明人毛晋所增,然存诗仅只三百余首。
①温庭筠(公元812—约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仕途不得志,官止国子助教。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所作诗词,华丽侧艳。有《温飞卿诗集》。现存词60余首,多收《花间集》中,为唐代文人大量写词之最早作家。
②夏承焘《韦端己年谱》谓:《全唐诗》所录韦庄词54首中,见于《花间集》者48首,见于《尊前集》者5首,见于《草堂诗余》者1首。
③姚合编《极玄集》2卷,选王维等21人诗100首(今存99首),大多为中唐时期作品,体制多五言,风格倾向清丽,推尊王维为“诗家射雕手”。姚合(公元775—855年),唐陕州硖石人。曾任武功主簿,韦庄续编《又玄集》,选录杜甫、王维、杜牧等人作品,序称选诗300首、150人,实为297首、142人。此书久佚,日本尚存旧刻,建国后乃据以影印。
④薛能(?—880年),字太拙,汾州人。工诗,日赋一章,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进士及第。咸通中官嘉州刺史,累授工部尚书。旋出任节度使,死于军难。著有诗集10卷,又作《繁城集》1卷,并行于世。
⑤《十国春秋.信都镐传》作:“功臣三十九人,而同时佐将吏实五十人焉,镐录其名氏、功绩。”
①成都大圣慈寺,简称大慈寺,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为蜀中第一大寺,共96院、8500区,面积千亩。寺藏文物绘画最为丰富,迄宋末始衰,迭经毁废。寺址在今成都市区蜀都大道南侧,为市博物馆所在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