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墀先生之治史风貌及特点——纪念吴天墀先生诞辰百周年
An Outline of Wu Tianchi's Historical Studies——In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Wu Tianchi's Birth
作者:刘复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2):-27-3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吴天墀;宋代;社会演变;学术文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吴天墀先生是西夏史名家,1980年代初出版的《西夏史稿》,将我国的西夏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在先生漫长的治史生涯中,"西夏史"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先生是我国宋史的早期研究者,且研究领域甚为宽广,其中以唐宋之际至北宋中期的社会变革、五代以降的学术文化、巴蜀文化史最为究心。先生治史,与蒙文通、刘咸炘等人学风一脉相承,通观明变,由博返约。视野宏大而不失细微,关注学术热点而不率尔应时,发扬传统"考异"之法,慎密考订而不流于烦琐,重视吸取新的理论和方法。史无定法,在先生治史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以下简称《文史存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本文所引吴先生论著,除注明者外,均引自此书。
②《史学季刊》是抗战时期由当时荟粹成都的学者们创办的,只发行了两期。1940年3月创刊为第一期,编辑为蒙文通、周谦冲;第二期于1941年3月出版,编辑为顾颉刚和张维华。《传疑》一文刊于第二期。
③参见粟品孝:《一九七九年以来王小波、李顺起义研究综述》,载漆侠、胡昭曦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94年年会编刊),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该综述统计数为31篇,1994年以后,有关论文趋少。
①吴天墀:《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此据《吴天墀文史存稿》第63、70页。
②利用宗教“起义”之说颇得宗教史家段玉明先生认同,撰有《“王小波”名辨释》以申其论,见《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③吴天墀:《张詠治蜀事辑》,载《史学季刊》第一期,1940年。收入《文史存稿》时有删节,特别是注文。今张其凡撰有《张詠事文考述》,作为其整理的《张乖崖集》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④这段注文见收入《文史存稿》时有删减,所言《宋史》事见卷二六七《赵昌言传》。张荫麟(1905—1942)文,见《清华学报》1937年第2期,这是上世纪最早一篇研究王小波李顺事变的论文。
⑤今张邦炜先生对宋初蜀人“人心思旧”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见氏著:《昏君乎明君乎——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⑥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1页。
⑦先生未刊稿《中唐以下三百年间之社会演变——庆历变革与近世社会之形成》(上)仅存三章(下称《社会演变》),约六万字,大约“完成”于1948年左右。学生在1986年有幸拜读该稿时,曾抄录一份以作学习之资,但有不少省略(作有标记),惜乎原稿竟已不得,现正整理中,拟收入年内即将出版的《吴天墀文史存稿(增订本)》。《范仲淹和庆历变法》大纲见吴先生长子杨泽泉回忆录《犹忆昨夜梦魂中——遥祭我的父亲吴天墀》,自印稿,2012年,第170页。
①《推十书》影印本出版,萧萐父、吴天墀、蒙默三教授分别作文序之,吴天墀先生文又载北京图书馆《文献》杂志1997年第4期。
②获先生认可,学生1987首次参加宋史年会提交的论文《邵雍思想与老庄哲学》就是吴先生指引读刘咸炘著作的一篇习作,载《中国道教》1987年第4期,后收入邓广铭、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③《中庸》引用《诗经》之语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絅”指是外单衣。
④吴天墀:《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文史存稿》第438页。
⑤何炳松:《史学通义》第九章《并时事实之编比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7页。
⑥罗志田在《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中说:“类似观念在民初学界并不少见。”并征引胡适、王国维、顾颉刚诸先生之说。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⑦牛敬飞、张颖:《追忆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蒙默老师采访记》,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键》第17期,2004年。“察势观风”是刘咸炘在《道家史观说》一文中提出来的:“太史迁所谓通古今之变,即是史之要旨,吾名之曰‘察势观风’,此观变之术,道家所擅长。”
⑧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汛森先生在复旦大学《执拗的低音》系列讲座第四讲《“风”——一种被忽略的史学观念》中对刘氏“观风察势”史观的高度评价,2011年4月在复旦大学文史讲堂的讲演。
①《治史小议》初刊于《固原师专学报》第12卷第4期,1991年,载《文史存稿》第503-511页。
②蔡美彪:《西夏史稿读后》,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③原刊《史学季刊》的“注释”风格与《西夏史稿》相近,收入《文史存稿》时注释已改为简注。
④鲁滨孙:《新史学》,何炳松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⑤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这里引自《何炳松文集》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页。
①常乃惪:《历史哲学论丛》,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26页。该著为常氏有关“历史文化问题”(自序)的论文集,所引文字出自《历史的本质及其构成的程序》一篇,完成于1941年4月。吴先生曾抄录这段文字于笔记。据杨泽泉未刊回忆录《犹忆昨夜梦魂中——遥祭我的父亲吴天墀》,该文作者为“平子”。常乃惪(1898—1947),字燕生,山西榆次人,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1938年来川,任教四川大学、齐鲁大学等校,“平子”是他众多笔名之一。他去世后一年,吴先生撰《常燕生简要年谱》,载是年《新中国日报》,收入《常燕生先生遗集》第八卷“附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990年代以来,常燕生先生的学术思想受到学界的日益关注,研究论文不下十数篇,如黄敏兰有《一个严谨的史学理论体系——常乃德史学理论述评》,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葛兆光有《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等。
②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载氏著《视野、社会与人物——宋史、西夏史研究论文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3-34页。
③《文史存稿》,第176页,此经粟品孝先生提示,谨致谢意。苏辙《蜀论》说:“蜀人畏吏奉法,俯首听命,而其匹夫小人,意有所不适,辄起而从乱。此其故何也?”从社会心理分析上解答了这一问题。见《栾城应诏集》卷五。
④《文史存稿》,第504页。
⑤鲁滨孙《新史学》第三篇对“社会心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又何炳松在《新史学.译者导言》述鲁滨孙该著第一篇“大意”中说:“我们要想有点贡献,必先明白现在的状况;要明白现在的状况,必先知道他们的来历。”鲁氏原文文长不录。
⑥光明日报史学专刊《史坛纵论》,1984年,第56页。
①见徐中舒1984年为《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中华书局,1998年版)所撰序文,古文字的“校对摹写部分”由伍仕谦、黄波、何崝、唐嘉弘、缪文远等先生协助,谢忠樑先生也多有协助。
②吴天墀:《徐中舒先生在科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兼简介〈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一书的内容和编印情况》,载《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暨执教七十周年纪念册》,四川大学1987年印。
③先生晚年希望能完成《五代宋元学术文化系年》的五代部分,撰写的情况参见蔡崇榜教授提交会议论文,《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文集》,四川大学2012年11月,第40-58页。杨泽泉世兄的未刊回忆录中,有《“系年”之梦》一节,1952年的拟题设想亦见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