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七音略》中的“胡僧”及其他
The "Foreign Monk" and Other Points in Zheng Qiao's "An Outline on Seven Sounds" in Tongzhi,or The General Documents
作者:王邦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2):-20-2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郑樵;《通志·七音略》;胡僧;七音;音韵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七音韵鉴》的作者不大可能是"胡僧",但郑樵所说的"妙义",即唐末宋初出现的等韵学理论,却的确与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知识有关,后者正是通过"胡僧"传到中国来的。郑樵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也值得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这首诗传为唐玄宗所作,历代流传,文字略有不同。此处所引出敦煌写卷P.3986,王重民录文。见王重民辑录《补全唐诗》,收入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册,第5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8页。
③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后收入《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④杨军:《七音略校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①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3页。中华本据原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重印。
②这里不涉及两种书中的两种韵图之间的相关性。对此学者的一种看法是,两种韵图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来自同一唐时古韵图”。见潘文国《韵图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98-101页。
③《宋史.艺文志》载有“释元冲《五音韵鉴》”。李新魁认为,此即《七音韵鉴》。见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页。但我以为此说理由不充足。“七音”与“五音”,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可能代表的是二者在认识上的差异。
②认为是鸠摩罗什所撰,是香港饶宗颐先生的看法。学者们一般也都这样讲。但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份写卷包括上面的文字,写成的时间在唐代中期甚至更晚。参见拙文《鸠摩罗什〈通韵〉考疑暨敦煌写本S.1344号相关问题》,《中国文化》,第七期,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第71-75页。我对我的看法很自信。
①郑樵所引故事,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345-346页。
②向文最早发表在1926年6月出版的《学衡》第54期,后来收入向先生的论文集《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52-274页。
③参见拙文《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国学研究》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75300页。
④见饶宗颐《唐以前十四音遗说考》,《梵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9-196页。
⑤《隋书》,第4册,第947页。
⑦等韵图按照“七音”分类,“七音”的名称,大多以发音部位作为区别,即:唇、舌、齿、牙、喉、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七种音。《韵镜》中的等韵图中所列就是这样。使用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徵七个名称作为“七声”的,则不多见。即使是《七音略》书中所附的《谐声图》与《内外转图》,也见不到郑樵讲的这七个名称。
①《通志》,第509页。
①宋代对于汉语音韵真正有较好认识的学者中,应该提到沈括。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艺文二》中很长一段讲到“切韵之学”。在我看来,其中的见解和表达比郑樵高明。文长不具引。见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58-159页。沈括的时代(1031—1095)还略早于郑樵(1104—1162)。
②《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44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