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实与旧理论——梁漱溟后期政治思想(1949—1988)初探
New Situations and Old Theories——Liang Shuming's Political Ideas in the Second Half of His Life
作者:吴景键;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3):-128-13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梁漱溟;政治思想;新儒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梁漱溟作为一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现有的相关著作及研究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其早期的文化比较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或是其建国后与毛泽东的那场著名争论之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梁漱溟后期的政治思想,这无疑是当前梁漱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阶级理论与人心理论应当说是梁漱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后近四十年里,梁漱溟后期政治思想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融通中国的新事实与自己的旧理论的尝试。
参考文献
①语出梁漱溟在《敬答赐教的几位先生》一文中“我所通的是当前新事实和我旧理论之间的那个通”一句。详见《梁漱溟全集》(第六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2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319页。
①梁漱溟回忆与毛泽东第一次延安谈话,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87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4-139页。
④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第123页。
⑥梁漱溟自己回忆说,“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是强调这点,很突出它的作用的。我们发生了争论……两人相持不下,谁也没有说服谁”。见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第63-64页。
⑦这实际是梁漱溟自己在《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一文中所总结的。《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874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330、336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864页。
③在1958年政协整风小组的发言上,梁漱溟说到,“大致从1951年下半年起,在意识上自己否定了旧观点,承认中国共产党毕竟是对了,阶级社会的一般规律也还在中国起着作用”,可见这里所说的转变确实不假。详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46页。
④《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865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874、876、880、881、886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1017、1020、1027、1030、968、902页。
③如梁漱溟1956年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1958年在政协整风小组会上的发言以及关于《矛盾论》的两篇、学习心得等。详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26-32、33-55、216-217、218-223页。
④《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48页。
⑤梁漱溟自己说到,“不过不那样自信了”。详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34页。同时,梁漱溟在这一年的日记最后也曾写下“旧时代的残余”、“你这一辈子作过什么好事”这样的话语。见《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512页。
①梁漱溟去给脾气极好的二婶拜寿,但其二婶却因知其“一贯反动”而对其爱搭不理,这对家族观念很重的梁漱溟产生了很大影响。详见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74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503-504页。我在阅读梁漱溟的日记过程中还发现,1953年9月以后,梁漱溟阅读佛经的时间大量增加,这或许也是其开始自我反思的一个佐证。
③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第279页。
④李维汉在批判会上曾指出“你今天上午在家里还对人说要和我们决一胜负”,而梁漱溟一听见这句话,就突然冷静下来,觉悟到自己落入意气之争。详见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第272页。
⑤《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51页。
⑥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第162、150页。
⑦《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592页。
⑧《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558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88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37、120页。
③梁漱溟晚年自己也回忆到,“多年之后,夙性独立思考的我,渐渐恢复了自信”。详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521页。
④《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246-269、308页。
⑤《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147页。
⑥在1976年4月致田慕周的信中,梁漱溟写到,“我的著作将为世界文化开新纪元。其期不在远,不出数十年也。以我自信力之强,讵有所谓消极、积极乎?笑话!笑话!”足见其对于自己理论的自信业已恢复到建国前的程度。详见《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187页。
⑦《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427、428页。
⑧《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521页。
①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365、383、384、385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20页。此时,我们若再反观前文对于梁漱溟的阶级理论的论述,我们或许也就不难明白梁漱溟为何对阶级斗争理论只做工具性的理解了。
②此处主要得益于梁培恕先生的总结归纳。见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第325页。
③梁漱溟曾有一次向山东郓城县委书记询问“丰产不丰收”的情况,从中便可看出他对于“高产卫星”应该抱有一定怀疑。详见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第320、319页。
④《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20-521页。
⑤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第119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455、456、216、285页。
②《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79页。
③《梁漱溟全集》(第八卷),第81页。
①郑大华:《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
②详见刘小枫:《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