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罪名变更的法理基础及其模式选择——刑事一体化角度的思考
On the Legal Bases and Optional Models for the Institution of Imputation Chan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ve Criminal Legal System
作者:万毅,刘沛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3):-121-1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刑事诉讼;控审分离;罪名变更;犯罪构成;诉因制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法院能否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以及如何变更起诉指控罪名的问题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立法上的差别和理论上的分野。我国目前在程序设计上对法院的罪名变更权缺乏制约,理论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方案也都值得商榷。我国罪名变更制度的建构,应当立足于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承和法治土壤,应当建立以四要件犯罪构成模式为基石并与诉因制度相整合的“诉因制度本土化”模式。
参考文献
[1]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参见:张步文、杨加明.不诉而审、无辩而判——“虹桥”案审判中的败笔之作[J].中国律师,1999,(6).刘英权.判决可以改变起诉罪名吗[J].检察日报,1999,8,11.左卫民,莫晓宇.指控罪名不能更改之法理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0,(2).龙宗智.法院改变罪名问题新析[J].刑事司法指南,2000,(2).高崧,王立民.判决可以改变起诉罪名[J].人民检察,2000,(2).
[1]关于“程序法定原则”的有关论述,参见谢佑平,万毅.论程序法定原则——兼评我国公、检、法三机关司法解释权[J].载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1]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Z].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9.
[3]德国刑事诉讼法典[Z].李昌珂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107.
[4]\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79.34-35.
[5]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Z].卞建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日本刑事诉讼法典[Z].宋英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7][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形成与特色[M].李海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6.
[8]刁荣华.刑事诉讼法释论[M].中国台湾:汉苑出版社,1977.396.
[9]龙宗智.法院改变罪名问题新析[A].理论反对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6.
[10]左卫民,莫晓宇.指控罪名不能更改之法理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0,(2).
[11]罗书平.法院不是“量刑工具”——也谈法院能否改变指控罪名[J].中国律师,1999,(8).
[12]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M].王泰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34.
[14]刘艳红.开放的构成要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