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更化初《同文馆唱和诗》考论
A Study on The Tongwen Bureau Responsive Vers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Yuanyou Reform
作者:吕肖奂;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3):-91-9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同文馆唱和诗;宋诗;科举考试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唱和诗歌文化研究”(11BZW048);;
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9-0569)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同文馆唱和诗》是以诗体分类、每体依韵编排的唱和诗集,比较几个通行版本后,发现附录在《柯山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张耒集》中之四卷本,要比《张右史文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四库单行本之五卷本、十卷本更为合理。同文馆锁院起止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元祐二年中伏日即六月二十到九月二十,三个月的锁院比较罕见。同文馆在汴京城西阊阖门外西城隍庙附近,在熙宁元丰时期因朝廷厚待高丽使节而利用率极高,元祐二年被用作试院透漏出朝廷对待高丽政策的变化。进入此次锁院的试官十九人,除参与唱和的十三人外,还有赵睿、孙朴、刘安世三人可考。此次考试的并非吏部铨选文武选人,而是开封府的发解试。不少试官都感受到这次解试承载着元祐更化的科场更化信息。
参考文献
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61页。
①《张耒集》,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附录《东湖丛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1页。以下所引《同文馆唱和诗》的诗句,均以此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不一一写出诗题。
①元丰五年将崇文院与秘阁合并称秘书省,在左升龙门里,其变化迁移情况,详参陈元锋:《北宋翰苑馆阁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4-15页。
③据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零二云:元祐二年六月“甲午(十四日)诏以大热,权停在京工役三日”,又补充云:“《御集》六月十三日。”可知在十三、四日前后尚大热无雨。那么,大雨当在十五日到二十日之间。
④此诗作者,《同文馆唱和诗》单行本与《坡门酬唱集》卷二十二均作“张耒”,而《柯山集》与《张耒集》作“曹辅”。当作张耒,因为曹辅锁院前不在秘书省。
①详参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4页。
②参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七:“(元祐三年)十一月庚申,三省奏检会元祐元年闰二月二十二日指挥将来科场且依旧法施行;四月十二日指挥仍罢律义;六月十二日指挥将来科场程序不得用《字说》,并用古今诸儒之说或已见,即不许引用申、韩、释氏之书,考试官不得于老、列、庄子内出题。”可以看出科场规则内容一直在变化之中。
③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560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五哲宗元符元年。
⑤《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云其“崇观间卒”。
①对十三人的详细研究,另撰《同文馆唱和诗人事迹考补》一文,此处不详谈。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跋鱼计亭赋》云:“又明年二月,(宇文黄中)为荥阳赵公睿作《鱼计亭赋》,引物连类,开阖古今,深得东坡、颍滨之笔势。适有天幸,出入侍从、身名俱荣者,俱好文之主也。赵公字彦思,熙宁六年进士,当元祐初,英俊聚朝,以奉议郎、礼部编修贡籍首,与孙逢吉彦同作《职官分纪序》。”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哲宗元祐元年六月注云:“孙朴,固子。”孙固字和父,《宋史》三百四十一有传。孔凡礼《苏轼年谱》第749页有孙朴相关资料。
④据《宋史》卷三百五十六、《东都事略》卷九十四以及《郡斋读书志》卷五下可知:刘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少师事司马光,熙宁六年登进士第。哲宗立,司马光举安世充馆阁之选,除秘书省正字。
⑤参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560页。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第58页同意此说。
⑦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第133页。
①《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引《宋登科记》云:“英宗治平二年,始诏三岁一贡举。”
②柳子文“槐花举子促书囊,成均贡士贤登乡”,所云“成均”,是国子监别称。据《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344页):“元丰新制后,国子监执掌国子、太学、律学、武学、算学五学之政令与训导事,以及刻印书籍等。”并不单独进行“五学”的发解试,这里可能指国子监执掌的“五学”士子也参与了开封府的发解试或别头试。
③见《山谷年谱》卷二十二《次韵徐文将至国门见寄》注云:“诗中有‘槐催举子着花黄’之句,盖是岁秋试。……已上皆武成宫试闱所作。”
④晁补之有《送八弟无斁宰宝应》等与八弟相关的诗歌。详参张剑:《晁说之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