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联盟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 Alliance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作者:赵长轶;曾婷;顾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3):-47-5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研究”(2012ZR0010);;
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资源型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现状与提升模式研究”(2011SC109);;
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产业战略转折点”分析框架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种子行业的实证研究”(2009SCU11098);;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西部资源型企业集群技术能力提升模式研究”(skqy201115);;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知识链管理”项目(13TD0040)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模式,产学研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产学研联盟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建议。
参考文献
①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求是》2010年第1期。
②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4日,第2版;另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18日,国发(2010)32号。
③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要点分析》,《前沿》2012年第1期。
①陈爱贞、刘志彪:《西方产学研联合推动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当代财经》2010年第4期;Wesley M.Cohen,Richard R.Nelson,and John P.Walsh,“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Management Science,Vol.48,No.1,2002,pp.1-23;B.Van Looy,M.Ranga,J.Callaert,K.Debackere,and E.Zimmermann,“Combining Entrepreneurial and Scientific Performance in Academica:Towards a Compounded and Reciprocal Matthew Effect,”Research Policy,Vol.33,No.3,2004,pp.425-441;Yong S.Lee,“The Sustainabilit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An Empirical Assessment,”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Vol.25,No.2,2000,pp.111-133.
②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11期。
①Henry Chesbrough,“The Logic of Open Innovat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45,2003,pp.33-58.
②王宏起、王雪原等:《产学研联盟:黑龙江省自主创新的重要模式》,《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4期。
③C.OGorman,O.Byrne,and D.Pandya,“How Scientists Commercialize New Knowledge Via Entrepreneurship,”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Vol.33,No.1,2008,pp.23-43.
①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①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合约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