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中国学研究:由民族反思至民族复兴
Domestic Chinese Studies——From National Reflec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作者:何一民;高中伟;冯兵;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3):-18-2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本土中国学;海外中国学;民族崛起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本土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发展演变、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构建本土中国学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需要,符合建设"中国现代文明"的宗旨,同时也是民族话语权反思与重建的客观要求。建构本土中国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亦有可行性。本土中国学与"汉学"、"海外中国学"等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在内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独具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①廖奔:《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人民日报》2002年1月6日,第8版。
②如有研究者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至少已经遇到过两次重大国际认同。第一次发生于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是法律意义上的国际认同问题,即享有与他国平等之主权和法律地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时期的国际认同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中国第二次面临国际认同问题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时期的国际认同问题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核心是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包括一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相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意味着这方面的问题开始得到化解。见徐坚:《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认同》,《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③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方松华:《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②徐坚:《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认同》,《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③李慎明:《努力加强国外中国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吕杰:《“局外人”反思与“局内人”自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8日,第16版。
②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杨俊蕾:《民族话语权的反思与重建》,《社会科学报》2003年1月2日,第5版。
①乔志航:《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格局》,《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②汝信:《开拓进取,促进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③《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主旨报告》,《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9日,第1版。
④郑永年:《西方中国学中存在价值观和方法论障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8日,第22版。
①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②龚咏梅:《试论近现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③姚朝文:《中国学与中华学比较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④葛兆光、盛韵:《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文汇报》2008年10月5日,第6版。
⑤张志伟:《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