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社会利益冲突视角下的社会成本理论源流——兼论经济学“非市场”逻辑的缘起
The Ideological Sources of the Social Cost Theory under the Angle of Conflicts between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Social Good——And on the Origin of Non-market Logic in Economics
作者:贺立龙;朱方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4):-137-1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社会成本;外部性;利益冲突;非市场逻辑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高水平学术团队项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skgt201104);;
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机制”(ztzx201216);;
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项目“国家战略、创新分化与西南三线企业兴衰变迁——演化经济学视角的考察”(skgy201326)
中文摘要
庇古和科斯对社会成本理论的贡献已获得学界一致公认。而社会成本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重商主义。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西斯蒙第,到约翰.穆勒、西奇威克,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成为社会成本思想演进的一条主线。当今社会,经济个体在社会中不计社会成本的逐利行为,正严重侵蚀社会公共福利乃至人类社会的根基。梳理社会成本理论的思想源流,有助于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探索解决问题的适当出路。
参考文献
①A.C.Pigou,The Economics of Welfare,London:Macmillan,1932.
②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October 1960,pp.1-44.
③Nahid Aslanbeigui and Steven G.Medema,“Beyond the Dark Clouds:Pigou and Coase on Social Cost,”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0,No.1,winter 1998,pp.601-25.
④尽管也有研究将社会成本理论源头追溯到亚当.斯密、西奇威克等古典学者那里,但是这种追溯,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品供给或正外部效应的某些特例。参见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年第1期。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5页。
Lars Magnusson,Mercantilism:The Shaping of an Economic Language,New York:Routledge,2013,Foreword.
伊丽莎白·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31页。
魁奈:《赋税论》,见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4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312-314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66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52-253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242-243页。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6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243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3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31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43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68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352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43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26页。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45页。
⑤在包括社会秩序、私人财产、契约自由在内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道德伦理约束框架下,一切资源配置均可通过市场运行实现。参见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⑥市场失灵可以解释为市场或自由体系(the system of natural liberty)不能令人满意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般包括稳定性失灵(stability failure)、分配失灵(distribution)和配置失灵(allocation failure)。Steven G.Medema,“The Hesitant Hand:Mill,Sidgwick,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9,No.1,2007,pp.331-57.
⑦John Stuart 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09,p.943.
①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New York:Classics of Liberty Library,1992,p.169.
②Mill,On Liberty,p.169.
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p.943.
Henry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London:Macmillan,1897,pp.144-45.
⑥Henry Sidgwick,“Economic Socialism.”In Miscellaneous Essays and Addresses,London:Macmillan,1904,pp.202-203.
Henry Sidgwick,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Macmillan,1901,pp.402-406.
Sidgwick,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p.410.
这种对社会的外部影响,或是收益,或是成本;可能对社会或他人的影响,可能是对后代人的影响。
Sidgwick,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pp.412-13,475-76.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150.
Sidgwick,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pp.488-91.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137,pp.42,79.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p.42-43,pp.153,147.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136.
Sidgwick,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Macmillan,1901,pp.414.
Sidgwick,“Economic Socialism,”p.206.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140.
Sidgwick,The Elements of Politics,p.159.
③计划时代我国经济学一度抛却了市场经济范式,在市场化转型中,又产生一些“极端市场化”倾向。西方市场经济学说反而认识到政府、社会团体、文化等非市场因素影响,关注起“非市场”研究。1987年波斯纳在《法与经济学运动》演讲中提出,经济学研究已经超出了显性市场交易的领域,越来越多关注非市场行为,比如“法与经济学”。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致力于“市场与政府之外的企业、公共组织,或多样化治理机制”研究的威廉姆森和奥斯特罗姆,反映出经济学的“非市场”研究逻辑正逐渐形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