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幻象——略论中国普罗小说中的白俄叙事
The Real Illusion——On Belorussian Narrative in the Chinese Proletarian Novels
作者:杨慧;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4):-122-1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普罗小说;白俄叙事;杂语;幻象;真实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白俄叙事研究(1928—1937)”(12YJC751098)
中文摘要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钱杏邨、殷夫、冯乃超、莞尔等中国现代普罗作家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白俄叙事。受到民族、语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隔阂与限制,这些白俄叙事难以深入白俄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因而其所塑造的并非真实的白俄,而是白俄的幻象。然而,这些白俄幻象展现了普罗作家文学想象与自我想象的方式,而且充满了作家与无法根除的小说"杂语"的博弈。就此而言,这些白俄幻象又是真实的,映射出普罗作家建构革命性自我的艰苦努力。白俄叙事颠覆了普罗作家"左倾僵化"的刻板印象,还给他们文学乃至革命丰富而生动的表情。
参考文献
①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96页。
②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③有关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中国普罗文学白俄叙事的初步研究,可参见拙文《白俄与普罗文学的革命叙事》,《读书》2011年第6期。另,在1930年代的巴金、靳以、穆时英、罗烽等作家笔下均出现过白俄叙事,尽管这些文本的问题意识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敌人”意识,而这也是它们与普罗小说白俄叙事最为明显的区别。
④华侃:《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十年.世界杂志增刊》1931年8月10日。
⑤巴赫金:《小说理论》,第121页。
①瞿光熙:《关于胡也频殷夫几件事迹的考证》,《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26、246页。
巴赫金:《小说理论》,第106页。
罗兰·巴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徐任夫:《音乐会的晚上》,《新流月报》第4期,1929年12月15日。引号内的括号为原作者所加。
巴赫金:《小说理论》,第109页。
自珍:《论巴金的短篇小说》,《国闻周报》第13卷第4期,1936年3月23日。
⑧“时空体”的概念来自巴赫金,他认为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的“时空体”具有重大的体裁意义。参见巴赫金:《小说理论》,第274-275页。
①这类“听来的故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常见,比如许钦文的《一包花生米》,凌淑华的《杨妈》、《旅途》等。
萧军:《羊》,《文学》第5卷第4号,1935年10月1日。
罗烽:《考索夫的发》,《呼兰河边》,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7年。
靳以:《林莎》,《青的花》,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另,有关靳以的白俄叙事,可参阅拙文《一次穿越“异国情调”的文学旅程——略论靳以1930年代初的白俄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3期。
①1937年的萧红和萧军就曾住在“吕班路二十五弄一处由俄国人经营的家庭公寓里”。参见萧军:《萧红第九信注释》,《萧军全集》第9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②冯乃超:《断片——从一个白俄老婆子说起》,《现代小说》第3卷第1期,1929年10月。若做一些离题的考证的话,在普罗文学中的确存在冯乃超所言的视屠格涅夫为革命作家的看法。钱杏邨在小说《涅暑大诺夫》中就曾提及正面屠格涅夫,并且该小说的题目就借用自屠格涅夫《新时代》中的主人公。参见钱杏邨:《涅暑大诺夫》,《革命的故事》,上海:上海春野书店,1928年,第1页。
①布罗茨基:《我们称为“流亡”的状态,或浮起的橡实》,《文明的孩子》,刘文飞、唐烈英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巴赫金:《小说理论》,第111-113页。
蒋光慈:《编后》,《新流月报》第1卷第2期。
苏汶:《冲出云围的月亮》,《新文艺》第2卷第1期,1930年3月15日。
钱杏邨:《野祭》,《太阳月刊》第2期,1928年2月。
①就笔者视野所及,除短篇小说《祖国》外,莞尔还有小说《爱之生灭》(《大众文艺》第2卷第2期,1929年1月)、《践踏》(《拓荒者》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以及笔谈《我的文艺生活》(《大众文艺》第2卷第5、6期合刊,1930年6月)等作品。再者,“莞尔”乃作家“俞怀”之笔名。参见朱宝樑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增订版),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第743页。另据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回忆,在1920年代末俞怀(莞尔)是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行文中夏衍以“他”来指代俞怀,由此推断后者可能是一位男作家。又按,书中“俞怀”亦写作“余怀”。参见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0页;第108页。
②参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原载《拓荒者》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10日)
③莞尔:《祖国》,《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①夏济安:《蒋光慈现象》,庄信正译,《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②对于《丽》之白俄叙事的简要论析可参见拙文《作为革命的哀怨——重读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另,1929年,蒋光慈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连载于《新流月报》的第1~3期,未完,随后出版单行本(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③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模式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
④何德明:《近年来中国新诗论》,《大夏期刊》第3期,1932年2月。
⑤王独清:《改变》,见尹在勤等编:《中国百家现代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页。另,该诗曾收入诗集《锻炼》(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版)。
⑥王独清:《滚开罢,白俄》,《独清自选集》,上海: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第107-112页。另,该诗曾收入诗集《锻炼》。
⑦穆木天:《王独清及其诗歌》,《现代》第5卷第1期,1934年5月1日。
①胡戈.迪塞林克:《有关“形象”和“幻象”的问题以及比较文学范畴内的研究》,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化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8-8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