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
On Daoist Concept of Health
作者:程雅君;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4):-103-11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道家道教;健康;中和;形神德世天;五位一体;医学模式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11CB505405)的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用"康健"表达现代医学意义的"健康",在包括道家道教在内的很多古籍中有着广泛运用。道家道教健康的基本精神是"中和",主要元素为形(身体)、神(心理)、德(道德)、世(社会)、天(自然),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是"形神德世天"五位一体。提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的意义在于:以道融摄、汇通中西医健康理论,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理念,修复现当代医学模式中割裂的人和自然,召唤健康理念向"道法自然"的回归。
参考文献
①参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8年1月25日《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讲话。
②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校点组校点:《康熙字典(新版横排标点注音简化字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③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校点组校点:《康熙字典(新版横排标点注音简化字本)》,第290页。
①顾荣芳:《健康思想渊源与关注健康的时代意义》,《中国健康教育》2002年第3期。
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Basic Documents,Forty-fifth edition,Supplement,October 2006.
②郭清:《健康管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③本文说的“模式”与医学模式的“模式”同义。“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医学模式是一种理论模式,它是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建成关于医学科学的标准形式,从而起着指导医学科技人员清醒地观察、思考和解决医学科学问题的作用。医学模式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医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近代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现代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阶段。”(参见孙贵范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①《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影印本,第115页。
②李远国:《中和之道的理论阐释》,《中国道教》2009年第6期。
③卿希泰:《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道教》2009年第5期。
王雱:《道德真经集注》卷一,《道藏》第13册,第8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8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49-150页。
④卿希泰:《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道教》2009年第5期。
⑤《道德真经疏义》卷二,《道藏》第12册,第405页。
陈楠:《杂著捷径》,《道藏》第4册,第70页。
《道藏》第十一册,第506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16页。
《道藏》第十一册,第396页。
王雱:《道德真经集注》卷一,《道藏》第13册,第8页。
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九,《道藏》第14册,第178页。
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九,《道藏》第14册,第177、178页。
宋野草:《从〈摄生月令〉看道教的顺时养生理论》,《中国宗教》2010年第9期。
①肖水源在《社会医学》中提出:“(社会问题)医学化是指把一些原来不属于医学问题的现象纳入现代医学研究和服务范畴的倾向。这些现象包括一些生理现象,如衰老、月经、怀孕、生育等,也包括一些社会问题或社会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如不幸福、孤独、社会隔离、贫穷、失业、社会病态行为等。……将社会问题医学化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例如,把酒瘾从一个社会问题转化为医学阔题之后,确实促进了对这个问题的有效干预;把吸烟问题医学化有效地降低了一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自杀行为的医学化加强了对自杀预防的努力。但是,如果不结合宏观和局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考虑,医学化就仅仅对起源于社会的痛苦提供了一个诊断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社会问题的意义,妨碍社会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解决。”“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诸多方面与医学社会学的内容相一致。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1.医学领域内各种社会人群、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对传统医学领域中的有关概念的社会层面的分析。.医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随着社会大卫生观的逐步确立及医学模式的转变。3.具体医学领域的社会学研究对医学问题社会化的深入探讨需要将视角伸入到具体的医学领域,研究其中的社会层面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老年医学社会学研究、药物社会学研究、精神病社会学研究、保健社会学研究、生死医学社会学研究以及对器官移植、克隆技术、安乐死、性病等的社会学研究。”作者认为:“研究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不仅有利于对疾病(包括病因)、健康问题和保健难题的认识和解释,而且能为制定有效的疾病防治和维护健康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参见肖水源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林新宏、上官辉、江建荣主编:《社会医学新视野》,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8页。
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32页。
李群伟等:《地理流行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3》,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第2624-2625页。
②宋钰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