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No Shadow in Luozhou” and “The Centre on the Earth”:
作者:王邦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4):-94-100+14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南海寄归内法传;洛州无影;天下之中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有关佛教史的名著,书中讨论到古代怎样测定时辰,其中有“洛州无影”一句话。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这究竟是错误,还是另有含义,长期以来成为问题。本文作者曾经认为这是义净书中的错误。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本文作者发现,在洛阳附近一处地方,确实可以见到“无影”的奇观。本文根据作者实时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把洛阳看作是“天下之中”的观念有关。
参考文献
①八月中即秋分,春中即春分,日中即正午。据此室利佛逝则正在赤道之上,即包括今苏门答腊岛大部。《新唐书·南蛮传》亦有“室利佛逝”条,其中讲道:“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过军徒弄山二千里,地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远。有城十四,以二国分总。西曰郎婆露斯。多金、汞、龙脑。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如果以此计算,这里讲到的立表位置,应在北纬六度许处,当在今马来半岛南部,当时属于室利佛逝的一部分。关于室利佛逝,国外已经有不少研究的专著。见拙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46页所引。我自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留意有关室利佛逝的新的研究著作。但今年9月,在瑞典Uppsala大学的一个有关佛教的学术会议上,剑桥大学的JaniceStargardt博士告诉我,关于室利佛逝,近年来在历史和考古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Star gardt博士在她与DenisTwitchett最近合作写成的一篇文章《沉船遗宝:一艘十世纪沉船上的中国银锭》中就提到了这些发现和相关的资料。文章发表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唐研究》第十卷上。
①这次拍照的部分照片.请参见封三。
②例如各种正史中的《天文书》或《天文志》。与阳城观影最密切相关的,是《旧唐书·天文志》中“日晷”一段和《新唐书·天文》中“中晷之法”一段。唐初人对阳城为“地中”的看法,亦可参考《晋书·天文志》。《晋书》所记虽限于晋代史事,但撰写者房玄龄等俱为唐初时人。
①“地中”亦即“天下之中”,这样的理解,应该没有问题。孙诒让《周礼正义》相关的解释是:“地中者,为四方九服之中也。《荀子·大略篇》云: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华书局重印本,1987年,第3册,第721页。孙诒让的话,略带一点清儒的学究气,但讲得大致不错。
②古代中国人以自己居住之地为天下的中心,其心理态势完全可以理解。在今天中国的地理范围内,古代曾经存在有不同的族群,因此也有不同的“天下之中”。可以是“陶为天下之中”,也可以“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在古代巴蜀,“都广之野”,即今天的成都一带,也曾经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参见蒙文通先生《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载《古学甄微》,巴蜀出版社,1987年。蒙先生以《山海经》的研究为题,讨论及此,有极精到的意见。与“天下之中”有关的,见该文第二节。即便是在唐代,对究竟何处才是天下之中,人们的意见似乎仍然不完全一致。文献中有关于“洛中”的记载。也有人认为在天下之中虽在豫州,但豫州之中不在阳城,而在汝南。去古观星台之前,我们顺便参观了嵩阳书院。在嵩阳书院,我见到一幅“嵩山会善寺颜真卿碑”的拓片,上书三个大字:“天中山”。大字下则书题记:“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下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颜真卿书。”碑为颜字无疑,但为后代摩刻。碑上有说明:“此碑向在汝阳道中。壬寅冬摩刻於此。蜀西何其祥立石。”汝南即今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我没有去过汝南,但听说汝南有“天中山”。当地传说,“天中山”为周武王所筑,上置土圭,以测日影,并以此为正。此山虽小,却十分有名。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中不高的“山”,据说即指此山。古代人尤其是古代中国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所具有的天下观与中心观,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参见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载《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以及邢义田《天下一家———传统中国天下观的形成》,载其《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相关的讨论还可以扩展。
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讲,古代印度人似乎不太计较哪里是“中心”和谁在“中心”。有趣的是,中国人即使讲到印度的事,却往往也试图确定一个中心。这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梵音”应该以哪里的“梵音”为标准的问题。参见季羡林《所谓“中天音旨”》,载《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这其中中国人的心态是否值得玩味?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一,史部地理类四“外纪”:“其书以天竺为中国,以中国为边地,盖释氏自尊其教,其诞谬不足与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1年。第630页。
[1]大正藏[Z].第五十四卷,225.
[2]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253-267.
[4]高楠顺次郎.ARecordoftheBuddhistReligionas PractisedinIndiaandtheMalayArchipelago[M].byI-Tsing,translatedbyJ.Takakusu,Ox ford:ClarendonPress,1896.143.
[5]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704.
[6]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
[7]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739.
[8]B.C.Law,HistoricalGeographyofAncientIndia[M].Delhi:EssEssPublications,1976,pp.1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