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
On Ouyang Xiu and Mei Yaochen’s Collective Acceptance of Han Yu and Meng Jiao and the Reason Beneath
作者:尚永亮,刘磊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4):-83-9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欧阳修;梅尧臣;韩孟诗派;群体;接受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对韩孟诗派的接受不仅可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去考察,更须从群体角度认识其特殊意义。推名、唱和、联句、拟作是欧梅群体接受的主要方式;诗歌表现手法和形式技巧、美学风格、创作理论等是其接受的主要内容;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革新诗风的强烈愿望、相似的生命体验和知己之情是其接受的背景原因。
参考文献
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另一版本有“偶以怪自戏,作诗惊有唐”、“嗟我于韩徒,足未及其墙。而子得孟骨,英灵空北邙”六句,更可为作者的群体标举意识提供佐证。此诗又见梅尧臣《宛陵集》,题为《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按:“永叔”二字应为作者名字,系衍误。可参见台湾谢佩芬《〈读蟠桃诗寄子美〉、〈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作者初考》,《故宫学术季刊》第9卷第1期。
①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欧阳修《诗话》:“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这些说法以及二人对浅俗诗风的嘲讽,皆可说明这一观念。
②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载:“舜钦尝自叹曰:‘平生作诗,被人比梅尧臣,写字被人比周越,良可笑也。’”可见苏也自认为其诗与梅大异。
③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八;又见《苏舜钦集》。《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莫道才著文有考辨,可参。
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诗,气雄而奇,大爱杜甫,独能嗣之。”石介《郑师易秀才诗奔腾遒壮,殆有石曼卿学士风骨,作四韵以勉之》:“曼卿续得少陵弦,弦絶年来又一年。惊起听君讽新句,洒如开集味遗篇。”
①《后村诗话》卷二:“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
[1]钱钟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
[2]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A].司空表圣文集:卷二[M].四部丛刊本.
[3]欧阳修,等.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4]苏轼.东坡全集:卷三四[M].中华书局,1986.
[5]赵以武.唐代和诗的演变论略[J].社科纵横,1994,(4).
[6]王瑶.拟作与托伪[A].中古文学史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6.
[7]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A].白居易集:卷二十二[M].中华书局,1979.
[8]赵翼.稚存答诗嫌百年太少盖其才已独有千古也再简奉酬[A].瓯北集:卷四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叶燮.原诗:外篇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贡奎.云林集:卷六[M].四库全书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