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Origin of Ancient Prose Punctuation and Annotation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Concurrent Review of Sty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Prose Annotation
作者:祝尚书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4):-74-8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南宋;古文评点;科举;程式;诗赋格法;江西诗派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科技与文学”(04BZ25)
中文摘要
始于北宋末的科举策论、经义的程式化,是南宋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而诗赋程式、“江西诗派”诗文论则是评点家的参照模式和评论方法。南宋的古文评点有着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它所揭示的文章技法的精华部分,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参考文献
①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与南宋的诗文评点》,见《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①参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策》。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28之15,崇宁元年(1102)十月二十七日,宰相蔡京奏:“仍建外学于王国之南。”“学”即辟雍。
③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见《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①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参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卷8,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2。《宋史·艺文志八》作十五卷,盖别本。
[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七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2]胡震亨.唐音癸签:卷18进士科故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倪士毅.作义要诀卷首[M].四库全书本.
[4]魏天应.论学绳尺.论诀:诸先辈论行文法[M].四库全书本.
[5]何乔新.论学绳尺序[A].椒邱文集:卷9[M].四库全书本.
[6]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M].中华书局校点本.
[7]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32.
[8]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9]司马光.起请科场札子[A].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2[M].四部丛刊本.
[10]方回.桐江集:卷3[M].宛委别藏本.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黄升.诗人玉屑序[A].诗人玉屑·卷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2[M].四库全书本.
[1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正集:卷18[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7]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扬雄.扬子法言:卷7[M].四部丛刊本.
[19]柳宗元集: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张籍.张司业集:卷1[M].四库全书本.
[21]柳开.应责[A].河东先生集:卷1[M].四部丛刊本.
[22]王禹.答张扶书[A].小畜集卷18[M].四部丛刊本.
[23]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A].欧阳文忠公集:卷73[M].四部丛刊本.
[24]苏轼.答谢师民书[A].苏轼文集:卷56[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5]唐庚.上蔡司空(京)书[A].唐先生文集:卷15[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26]启功.说八股·余论[A].启功,等.说八股[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