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因素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及对策
The Religious Elements Affecting China's Energy Strategy and Possible Solutions
作者:刘金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4):-31-4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能源战略;宗教因素;经济发展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的国际能源环境对于我国来说仍然十分严峻。如何构建一种安全的能源战略以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而宗教因素对能源战略的影响十分突出。以此入手来研究制定适当的对策,保证我国能源战略的有效实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2010年原油进口量比2005年增近一倍》,2011年3月1日,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3-01/2875142.shtml。
高伟:《影响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的五大问题》,2012年11月5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105/c49155-19500327.html。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编:《当代世界宗教问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苕之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主题:能源与文明的混合冲突》,2006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97920010005hz.ht。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8-06.
叶小文:《宗教七日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346页。
《南斯拉夫内战中的宗教因素》,http:∥hi.badu.com/blog/item/9e03ad8376f1dd96f703a669.html。
②章远:《西方学界对宗教因素与地区冲突议题的研究综述——以科索沃宗教冲突研究为例》,《欧洲研究》2009年第6期;朱明权:《科索沃战争对世界稳定的危害》,《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9期。
③沈翼鹏:《中亚五国的宗教问题及其对政局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3期;钱广平:《车臣问题的宗教因素》,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李建欣:《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4期;赵磊:《宗教冲突与南亚安全》,《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10期。
①许勤华主编:《青年学者年世界——当代中亚概况(民族、宗教、能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苏畅:《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2期。
②汪波:《海湾地区“什叶派新月带”兴起的宗教政治影响》,《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56-259页。
②李佳伟:《非洲能源开发热潮中的大国政治——从历史、政治、经济角度探析非洲能源开发现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王林:《新疆应大力构建中亚能源通道》,《亚洲中心时报(汉)》2007年1月18日第1版;贺湘焱、计芳君:《新疆与中亚石油合作发展问题探析》,《新疆财经》2006年第6期。
②约翰.L.埃斯波西托、达丽亚.莫格海德:《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③涂龙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的全球化》,《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4期。
①蒋莉:《东正教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段丽君:《当代俄罗斯人与宗教》,《俄罗斯研究》1998年第5期。
②叶浩亮、肖新华:《国际工程安全风险及规避措施》,《国际工程与劳务》2007年第8期。
③《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遇害事件的背后》,2008年1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11/14/content_10357155.htm。
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第68-80页。
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56-59页。
陈岳、许勤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C·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王海运、石泽译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7-178页。
吴永年:《论中巴开辟新“贸易-能源”走廊》,《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常玢:《中亚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宗教因素》,《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5期。
孙永祥:《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发展能源合作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世界经济调研》2003年第37期;
赵银亮:《构建地区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的“社会化”》,《实践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舒先林:《中美中东石油关系解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