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与“互惠”作用下的族群交往——以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异地安置为例
Adjacency and Reciprocity:Intercourse between Ethnic Groups——A Case of the Resettlement of the Qiang People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作者:王俊鸿;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4):-21-3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临近”;“互惠”;族群交往;灾难移民;异地安置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羌族农村移民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11CMZ026)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受文献和方法的限制,历史进程中的族群交往过程难以再现,因而有关此过程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的研究也不尽完备。灾难移民与迁入地当地族群之间的交往为理解上述过程提供了现实场景。选取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外迁安置为个案,通过对外迁安置后羌族移民族群交往基本类型及交往状况的详尽调查,发现其背后的影响机理,进而寻求增进族群交往和改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有益方式。
参考文献
廖杨:《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苏珊娜.M.霍夫曼:《彰显的关怀:灾难与人类学领域》,彭文斌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张原、汤芸:《面向生活世界的灾难研究——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及其学术定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社会》2008年第2期。
赵利梅:《少数民族地区灾后重建问题研究》,《四川农场》2009年第1期。
李静:《中国的移民与同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第8期。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8页。
雷洪、孙龙:《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劳动的适应性》,《人口研究》2000年第11期。
马戎编:《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7页。
马戎编:《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432-433页。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杨小柳:《建构新的家园空间:广西凌云县背陇瑶搬迁移民的社会文化变迁》,《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刘有安:《孤岛文化背景下的移民社会文化适应——以宁夏清河机械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9期。
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郑瑞强、叶蕾、王琳:《长期补偿安置模式的社会风险及影响探讨——基于农村水库移民的视角》,《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第9期。
刘道超:《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雷洪、孙龙:《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劳动的适应性》,《人口研究》2000年第11期。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刘有安:《孤岛文化背景下的移民社会文化适应——以宁夏清河机械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