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A Restudy of the Year of Li Bai's Birth and Death
作者:舒大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5,(05):-101-10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李白;生卒年;李世训《记异》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士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李文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约705)、卒于大历初年(约766),享年62岁。
参考文献
[1]李从军.李白卒年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5).
[2]阎琦.李白卒年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1985,(3).
[3]林贞爱.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4).
[4]王琦.李太白年谱[A].李太白集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卷三五.
[5]李宜琛.李白的籍贯和生地[N].晨报副刊,1926-5-10.
[6]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J].清华学报,10-1,1935,1.
[7]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8]舒大刚,黄修明.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J].文学遗产(待刊).
[9]吴筠.宗玄集别录[M].四库全书本.
[10]旧题柳宗元.龙城录[M].柳河东集(后附).四库全书本.
[11]彭大翼.山堂肆考[M].四库全书本.
[12]赵令?.侯鲭录[M].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李阳冰.草堂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四库全书本.卷三一
[14]李士训.记异[A].郭忠恕.汗简.目录叙略[M].郑珍笺注.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七
[15]范传正.题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A].唐文粹[Z].卷五八
[16]魏颢.李翰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一
[17]胡震亨.唐音癸籖[M].四库全书本.(三二)
[18]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一
[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四库全书本.卷九
[22]阎琦.李白简谱[M].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附.(《李白简谱》开元八年条)
[23]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M].
[24]詹鍈.李太白诗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5]康怀远.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J].江汉论坛.1985,(4).
[26]吕华明.李白卒年考辨[J].吉首大学学报,21,2000.
[27]萧士赟.補註李太白集序例[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三.
[28]詹鍈.李白诗丛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9]陈元靓.岁时广记[M].四库全书本.
①兹说以清人王琦为代表,详王著《李太白年谱》(下称《王谱》。《李太白集注》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长安元年”自注(第2页)。此说影响最大,旧时学人率多从之。迄至当今,各类文学史,如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陆侃如、冯沅君之《中国诗史》第三篇第五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初盛唐卷”、又“中唐卷”;专著,如郭沫若之《李白与杜甫》(《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册,第300页,人民出版社,1982)、詹鍈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辞书,如《辞海》木部“李白”条(合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辞源》木部“李白”条(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郁贤浩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14页,等等,皆采此说。
②兹说肇自北宋曾巩,而成于南宋薛仲邕,见于曾巩《李白集后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首,四部丛刊本)、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翰林李太白集》二六卷本附,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六著录)。
①参见马成钧:“唐代华北蕃胡考”,《东方杂志》1930,9;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0-1;詹鍈:“李白家世考异”,载《李白诗丛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日本松浦久友:“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以异族说的再研究为中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①有人怀疑李白认识郭子仪、郭子仪救李白事。王琦《新唐书李白传笺识》:“《新史》叙笔稍晦,后人乃谓子仪犯法将刑,以太白言于主帅,得免诛戮。……误矣!”詹鍈《李白诗文系年》:“太白解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今按,李白之识郭子仪,记载甚早,难以动摇。裴政《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又尝有识鉴,客并州,识郭汾阳(子仪)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政即李白曾从学剑的裴?曾孙。乐史《李翰林别集序》:“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后世学人多信其有。只不过或叙于彭泽系狱时(《新唐书》本传、《蜀中广记》卷四二),或叙于浔阳系狱时(朱骏声《唐李白小传》,《传经室文集》卷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