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在清代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要素
The Reception and Canonization of Nalan's Ci Poems in Qing Dynasty
作者:曹明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189(06):-68-7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纳兰词;接受;经典化;要素;清代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清代宋词学研究”(13YJC7510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11&ZD105)
中文摘要
纳兰词在康熙词坛经历了一个由平至显的接受过程,到康熙朝后期逐步被推至与朱彝尊、陈维崧并举的高度。但雍乾词坛对其反应冷淡,纳兰词的接受由显转晦,这主要是纳兰的论词宗旨、创作风格均与浙派风尚异趣所致,亦与缺少群体性的标榜相关。纳兰词在嘉道词坛经性灵词人群的鼓吹而重现于世,又因纳兰词论与常派理论间的相似性而使其在晚清词坛风生水起。清末况周颐、王国维均以纳兰词的极情特质与自然真切而将其尊为清词第一。从清人的接受过程可以看出,纳兰词言情时的易感性、普适性与耐读性等特质以及纳兰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其能够成为经典的内部要素。这些内部要素经谭献、王国维等人的阐发与推荐,与晚清的词坛风会、理论更迭、词派兴嬗等外部因素发生契合性关联,得以顺利进入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清末读者的认同性阅读与再创造活动中,纳兰词完成了经典化的建构。
参考文献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51页。
②况周颐:《蕙风词话》,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828页。
④陈锐:《袌碧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01页。
⑤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憺园文集》卷三一,康熙冠山堂刻本。
⑥曹寅:《题楝亭夜话图》,《楝亭诗钞》卷二,康熙刻本。
①徐釚编著、王百里校笺:《词苑丛谈校笺》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89-290、292页。
②顾贞观:《弹指词》,光绪四年刻本。
③吴兆骞:《秋笳集》卷八,雍正四年刻本。
④陈乃乾在《清名家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四册《弹指词》后记中称其“始刻于雍正初年”,盖《弹指词》康熙刻本至清末民初已不传于世。
⑤张纯修:《饮水诗词集序》,纳兰性德:《饮水诗词集》,康熙三十年刻本。
①康熙朝有关纳兰词的刊本至少有《侧帽词》(未见传本)、《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未见传本)、《饮水词》(康熙十七年)、《通志堂集·附词》(康熙三十年)、《饮水诗词集》(康熙三十年)这5种。
②伍嗣兴:《餐玉词序》,《餐玉词》,嘉庆六年刻本。
③汪孟鋗:《厚石斋诗集》卷一,乾隆刻本。
④蒋重光:《昭代词选序》,《昭代词选》,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⑤雍乾词坛对顾贞观词的步韵、步和,有戴文灯《金缕曲·秋斋多感,读顾梁汾〈弹指词〉,即次其八迭之韵》、邵玘《沁园春·春淮感悼,用〈弹指集〉韵》、朱黼《贺新郎·次顾梁汾生日自寿韵》等二十余首,见张宏生主编:《全清词·雍乾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⑥杨芳灿:《饮水词钞序》,纳兰性德:《饮水词钞》,嘉庆二年小仓山房刻本。
⑦朱彝尊:《紫云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⑧参阅张弘:《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张佳生:《纳兰性德的词学理论》,《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1期。
⑨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憺园文集》卷二七,康熙冠山堂刻本。
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51页。
陈维崧评纳兰语,见江顺诒辑、宗山参订:《词学集成》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270页。
朱彝尊:《祭纳兰容若文》,见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九“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18页。
①鲁超:《今词初集题辞》,顾贞观、纳兰性德编选:《今词初集》,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顾贞观:《顾梁汾先生书》(即《栩园词弃稿序》),陈聂恒:《栩园词弃稿》,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③参阅严迪昌:《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姚廷谦:《弹指词序》,顾贞观:《弹指词》,光绪四年刻本。
⑤诸洛:《弹指词序》,顾贞观:《弹指词》,光绪四年刻本。
⑥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573页。
⑦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册,第2793页。
⑧赵函:《纳兰词序》,纳兰性德:《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氏结铁网斋刻本。
⑨冯登府:《种芸仙馆词》,道光刻本。
潘飞声:《说剑堂词集》,光绪刻本。
①王鹏运:《半塘定稿》,光绪刻本。
②边浴礼:《空青馆词稿》,咸丰刻本。
③杨芳灿:《饮水词钞序》,纳兰性德:《饮水词钞》,嘉庆二年小仓山房刻本。
④王鹏运:《〈忆云词〉识语》,项鸿祚:《忆云词》,王鹏运四印斋钞本。
⑤张预:《重刻〈纳兰词〉序》,纳兰性德:《纳兰词》,光绪六年娱园刻本。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51页。
⑦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415页。
⑧参阅叶嘉莹:《论纳兰性德词》,《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⑨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231页。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828页。
陈锐:《袌碧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01页。
李慈铭手跋《纳兰词》,见汪氏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卷三,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室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777页。
周之琦亦有“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调则格高韵远”的论说,见道光二十六年金梁外史选刻本《饮水词》。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1230页。
①杜诏:《弹指词序》,顾贞观:《弹指词》,光绪四年刻本。
②金应珪:《词选后序》,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第1619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
④郭麐:《桃花潭水词序》,《灵芬馆杂著》卷二,嘉庆十二年《灵芬馆集》本。
⑤杨芳灿:《捧月楼绮语序》,袁通:《捧月楼绮语》,嘉庆刻本。
⑥毛际可:《近词初集跋》,顾贞观、纳兰性德编选:《今词初集》,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⑦杨芳灿:《饮水词钞序》,纳兰性德:《饮水词钞》,嘉庆二年小仓山房刻本。
⑧郭麐在赞赏孙若霖词时云:“于前人近李重光,近张玉田,于国初作者近成容若。”见郭麐:《双红豆阁词序》,孙若霖:《双红豆阁词》,嘉庆刻本。
⑨纳兰性德:《与梁药亭书》,《通志堂集》卷十三,第532页。
张惠言:《词选序》,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第1617页。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第717页。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第1633页。
王国维以为周济用“粗服乱头”喻李煜词是“置诸温韦之下”,其实是没有理解后面“不掩国色”的推崇之意。参阅叶嘉莹:《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叶嘉莹说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纳兰性德:《七言古诗·填词》,《通志堂集》卷三,第97页。
①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第698页。
②张惠言:《词选序》,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第1617页。
③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987页。
④吴锡麒:《董琴南〈楚香山馆词钞〉序》,《有正味斋骈体文》卷八,嘉庆十三年刻有正味斋全集增修本。
⑤张修府:《鸥汀词草跋》,陆循应:《鸥汀词草》,同治辛未刻本。
⑥王鹏运:《〈忆云词〉识语》,项鸿祚:《忆云词》,王鹏运四印斋钞本。
⑦参见况周颐:《蕙风词话》,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第98、100、99页。
⑧关于“重、拙、大”与“情”之间的关系,可参阅方智范、邓乔彬等:《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下编第四章第四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⑨况周颐:《蕙风词话》,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第12页。
王国维:《人间词序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75页。案,《人间词序》两篇皆署名樊志厚,赵万里先生认为樊志厚乃王国维之化名,但徐调孚、刘雨等先生皆有不同观点,本文持赵先生所论。
①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52、4240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序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76页。
③朱彝尊:《江湖载酒集》,康熙刻本。
④纳兰性德:《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氏结铁网斋刻本。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415-3416页。
②参阅叶嘉莹:《论纳兰性德词》,《清词丛论》,第161-168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416页。
④纳兰性德:《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氏结铁网斋刻本。
⑤参阅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⑥顾贞观:《纳兰词序》,纳兰性德:《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氏结铁网斋刻本。
①参阅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②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云:“对经典性的预言需要作家死后两代人左右才能被证实。”(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412页。)
③参阅张宏生:《咏物:朱彝尊与乾隆词坛》,《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④叶恭绰选辑、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⑤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第3996页。
⑥王国维曾云:“谭复堂《箧中词选》谓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然《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唯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然视皋文、止庵辈,则倜乎远矣。”(《人间词话删稿》,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59页。)又云:“至于国朝,而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同时朱、陈,既非劲敌,后世项、蒋,尤难鼎足。”(《人间词序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27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