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彘、猪”的历时演变
A Review on Chronological Substitution of SHI(豕),ZHI(彘 )and ZHU(猪)
作者:王彤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1):-74-7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语史;词汇史;同义词;猪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先秦时期"豕"是"猪"范畴的基本范畴词,而"彘"大约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此范畴。汉代以前,"豕"为通称,"彘"基本只指家猪。"猪"虽然在西汉之前的文献中不多见,但零星的训诂材料说明其一直行用于口语中。最晚到三国时代"猪"已经成为本语义范畴的基本范畴词。同时,传统同义词辨析中那种认为"猪"指小猪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00.
[2]程义铭.豕、彘辨[J].文史知识,1992,(8).
[3]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18-419.
[4]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商务印书馆,2003:144.
[5]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99.
①《尚书》中“猪”5见,和我们所讨论的对象无关,皆指潴,马融云:“水所停止,深者曰猪。”
②《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有药草名“豕零”,没计在内。不过“豕零”到《伤寒论》中也已改叫“猪苓”。
③24例“豕”中有3例直接引自西汉京房《易传》。
①程义铭《豕、彘辨》:“比较甲骨文豕和彘,知彘是中了一支箭的豕。中箭的野猪后由家庭豢养,成为家猪,叫做彘;没有箭的猪,能够漫山奔跑的就是野猪,叫做豕。”
②本文在呈请张永言先生指导时,张先生告诉笔者:“‘猪’在日语中读inoshishi/shishi,表示野猪,即英语之wild boar;而‘豕’在日语中读inoko、‘豚’在日语中读buta,指家猪,即英语之pig。‘猪’的特征为勇猛,属美称,故人名多用之;而‘豕、豚’的特征为污秽,属鄙称,故人名绝不用。”(2009年4月16日便条)笔者不懂日语,也没有查到这两个词何时从汉语借入日语。尽管在汉语中汉代之后“豕、彘、猪”都可作猪的通称,但日语中的“豕、猪”之别,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借入时代这两个词的差异性信息。
③引文出处有误,当为《尔雅.释兽》。
④“犬、狗”也没有大小之别,我们另有专文论述。同时,王先生说“猪狗常连用,豕则常与犬连用”也不可信。例如《荀子.正论》即言:“狗豕吐菽麦。”
①《修行本起经》中两见分别为:“魔见三女还皆成老母,益大忿怒,更召鬼神王,合得十八亿,皆从天来下。围绕菩萨,三十六由旬,皆使变成师子熊罴兕虎象龙牛马犬豕猴猿之形。”(CBETA,T03,no.184,p.470,c11~p.471,a14)“不见我兴四部兵,象马步兵十八亿。已见猴猿师子面,虎兕毒虵豕鬼形。”(CBETA,T03,no.184,p.470,c8~p.471,b22)
②《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人好杀生,马牛鹿羊豕。”(CBETA,T17,no.729,p.520,c1)
③《摩登伽经》:“畜养猪豕,屠杀杂类。”(CBETA,T21,no.1300,p.408,b26)
④《佛说须赖经》:“以亡人本种畜生类,后为牛马骡驴骆驼犬彘鸡鹅皆欲所致。”(CBETA,T12,no.328,p.53,b6-8)
⑤汪维辉通过多组常用词的考察再次证实俞理明等的看法,认为《六度集经》语言有求雅的风格(参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①《三国志》中“豕”共2见,但仅1例指猪,另一例“豕韦”指“豕韦氏”。
①对于此例,程义铭和黄金贵观点正好相反。程义铭《豕、彘辨》说:“白蹄猪进入水波里了,这是将要下雨的先兆啊。野猪才涉水,家猪不会无端窜入水中的,显然这个豕,是指野猪。”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认为此例指家猪,并说“其时已察知猪有爱涉水之习性,据此验天时”。
①《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是郑张尚芳对斯瓦迪士(M.Swadesh)的“基本词表”进行修正后提出的三百词表,其中又有一百个是“最为核心的词”。见王士元主编《汉语的祖先》,中华书局2005年版,461-46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