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1936年《川行琐记》风波
Conflict and Mutual Support between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on Chuan Xing Suo Ji in 1936
作者:王东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4,(01):-76-8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家观念;地方观念;民族意识;民国四川;地方中央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从晚清到民国,思想界关于"国家"和"地方"关系的认知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概言之,国家观念和地方观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互不相容,而是既有冲突又有互助,在冲突中亦潜存互助。本文以1936年《川行琐记》一文在四川言论界引发的风波为例,讨论国民政府入川初期国家观念如何刺激了川人地方观念的增强,而地方观念又是如何借助于国家观念得以表达的,由此展示出二者在多种层面上的复杂纠葛。
参考文献
①除已经提到的研究成果外 ,还有吴振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意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1 992年 ;刘伟《晚清“省”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史学月刊》 1 999年第 5期 ;王续添近年有一系列文章讨论相关内容 ,包括《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 ,《史学月刊》 1 999年第 4期、《经济·文化·外力———民国地方主义成因探析》 ,《教学与研究》 1 999年第 3期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收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第 3 87— 41 7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 0 0 1年 ;王东杰《国中的“异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历史研究》 2 0 0 2年第 3期。
① 陈衡哲的三篇文章分别见《独立评论》第 1 90号 (1 93 6年 3月 1日 ),第 1 4— 2 0页 ;第 1 95号 (1 93 6年 4月 5日 ),第 1 4— 2 0页 ;第 2 0 7号 (1 93 6年 6月 2 8日 ),第 1 5— 2 1页。下引陈文 ,不再一一注明。
① 另一方面 ,上层知识分子也存在着很明确的“‘我们’意识”。参考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力网络”》 ,《历史研究》 2 0 0 2年第 4期。
关于李思纯的文化观 ,参考李德琬《鱼藻轩中涕泪长———记李哲生一九二六年晋谒王国维先生》 ,《学术集林》卷 1 1第 2 7— 2 9页 ,上海远东出版社 , 1 997年 ;《记陈寅恪遗墨》 ,《学术集林》卷 1 3第 1— 7页 ,上海远东出版社 , 1 998年 ;《吴宓与李哲生》 ,《新文学史料》 2 0 0 2年第 2期。 1 92 3年李思纯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时 ,任鸿隽为该校副校长 ,李译述法国学者朗格诺瓦、瑟诺博司的《史学原论》 (商务印书馆 1 92 6年初版 , 1 93 1年再版 )一书 ,尚由任氏校订。二人关系是否在此以后出现了问题 ,待考。不过 ,双方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 ,却是不争的事实
陈衡哲出生在上流社会家庭 ,可说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形一向不甚了解 ,但她自己并不清楚这一点。罗志田、葛小佳先生曾注意到 ,赛珍珠的小说《沃土》出版后 ,江亢虎和陈衡哲都曾批评赛书“未能反映中国的真实”。“实则他们所指责的所谓不真实 ,多是城市知识分子不甚了解的农村情形 ,今日当过知青的读书人会发现赛珍珠的描述是颇接近真实的。倒是赛珍珠书中有些安在中国农民头上的西方观念 ,受西潮影响的江陈二氏反能安然接受 ,并不指摘”。罗志田、葛小佳 :《形象与文化 :换个视角看中国》 ,收《东风与西风》第 3 5页 ,三联书店 , 1 998年。
① 《成都快报》 1 93 5年 9月 1 0日剪报 ,存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 1 8卷。
① 此是吴天墀先生于 2 0 0 0年 1 0月 3 1日下午接受我的采访时所说。吴先生在《吴天墀文史存稿》的《后记》中也提到 ,任鸿隽“和地方当局 ,特别是刘湘本人的关系不甚融洽”。四川大学出版社 , 1 998年 ,第 52 5页。
《新民报》 1 93 6年 8月 3日 ,第 5版。此条材料承赵灿鹏先生抄示 ,谨致谢忱。
易劲秋是国民党 ,该文发表于 80年代的台湾 ,或别有深意。不过 ,这并不影响本文所论事实
① 2 0 0 1年 4月 1日上午采访罗宗文先生记录。
① 有关报道参《华西日报》 , 1 93 5年 8月 1 5日 ;天骥 :《新校长任鸿隽氏抵蓉后吾人对川大之希望》 ,《川报》1 93 5年 8月 3 0日 ;《今后之四川大学》 ,《成都快报》 1 93 5年 8月 3 1日 ;万方 :《川大复活的新机》 ,《新四川日报》 ,1 93 5年 1 0月 2 2日等。此处报揭均为剪报 ,存“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 1 8卷。
[1]李达嘉 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M].台北:弘文馆,1986
[2]苏云峰 联省自治声浪中的"鄂人治鄂运动":兼论省籍意识之形成及其作用,1920—1926[A].中研院近代史所编 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C].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994
[3]罗志田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3-158
[4]罗志田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A].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84-85
[5]棉花匠 一定不能再往下去[N].新新新闻(本市增刊),1936-06-20(1).
[6]乡坝老 女职校当局注意[N].新新新闻,1936-07-05(16).
[7]萧参 给陈衡哲的一封信[N].新新新闻,1936-06-25(11).
[8]两极 陈衡哲果逃席耶?[N].新新新闻,1936-07-10(7).
[9]新新新闻
[10]乡坝老 读读陈衡哲女士的《川行琐记》[N].新新新闻,1936-06-26(16).
[11]陈衡哲致胡适[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M].香港:中华书局,1983 164-165
[12]念慈 读《四川的"二云"》后[N].新民报,1936-07-07(3).
[13]朱巨圣 致陈衡哲女士的一封书[N].新新新闻,1936-07-06(11).
[14]吉爱黎 《川行琐记》中的陈衡哲[N].复兴日报,1936-07-08(4).
[15]程天杰 《川行琐记》读后感[N].新民报,1936-07-08(3).
[16]乡坝老 鄙视老百姓[N].新新新闻,1936-06-29(16).
[17]胡季珊 敬致陈衡哲女士[N].新新新闻,1936-06-29(11).
[18]陈衡哲行矣[N].新新新闻,1936-07-09(9).
[19]复兴日报,1936-07-05(3).
[20]佛公 文章公案[N].复兴日报,1936-07-07(4).
[21]佛公 攻陈衡哲的阵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