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性”论解:结构及其张力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tructure and Tension
作者:麻尧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1):-48-5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性;心;《中庸》;语义结构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
[2]胡宏集:知言.一气[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标点本:28.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1.
[4]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8-160.
[5]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标点本:1152.
[6]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
[7]王阳明全集.礼记纂言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43.
[8]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
[10]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周易.系辞下传[M].
[12]宋元学案[M].
[13]论语[M].
[14]诗经.卫风.淇奥[M].
①三路径说,或别于李泽厚先生以“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两面向来论定“儒学四期说”之天人新义(参看李泽厚:《说自然人化》,《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130—166页)。而余英时检讨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及其现代之意义,由“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对于自我的态度”入手,亦颇深刻(参看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42—493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五章“从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02—104页。相较于徐先生此种论点立基,杜维明先生更多是从“互动性”的维度来界定宇宙与人伦此二世界之关系,首先肯定人性须有一个向上的信仰的突破,此信仰之本体,即是“有意愿的又眷顾人间事务的最终裁定者”,最终裁定者——天,亦是人性的最终的发生者和赋予者;其次天的真实意图要向下得以彰显出来,需要人之“能”的功能而非限制于“所”,即“修道之谓教”,乃系“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此过程虽是人间的秩序化和规范化,却需从自我的实现,主动传递而成就他我的实现。超越的宇宙道德价值,最终下落并内化,实现为人伦日用中最普遍的和最常态的道德性格。参看杜维明:《中庸洞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①台湾的林安梧教授甚而以“康德型的新儒家”给牟先生定位。此可见林安梧:《“后新儒家”哲学的构成——对比于康德、牟宗三先生之外的可能发展》,吴光主编:《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44页;及林安梧:《序言——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后新儒学”视点下的省思与前瞻》,第5页,《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亦可见罗义俊编,牟宗三著:《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之罗义俊序“分判与会通”,序言第11页。就牟宗三与康德学关联之论说,复可参看李明辉:《略论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牟宗三先生纪念集》,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辑;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7页。
②牟宗三:《对于“性”之规定(一)《易传》《中庸》一路》,《中国哲学的特质》第八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53页。另可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部第一章之“关于‘天命之谓性’”,第25—28页。
①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即将性论分作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来研究。认为“性两元论,创始于张载,精炼于程颐,大成于朱熹”。参看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11页。
①陈荣捷先生亦有类似之见地,以为“《大学》处理的是社会、政治的事务;《中庸》则为讨论心理学与形上学的问题”。参看陈荣捷:《精神的向度:中庸》,《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①冯友兰先生之说,可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第十四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276页。其以为:“《中庸》之首段末段,将孟子哲学中反功利主义,及其神秘主义之倾向,做了有系统的说明。”而陈荣捷先生之说,请参看陈荣捷:《精神的向度:中庸》,《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
105页。主张:“《中庸》带有宗教的以及神秘的因素,其与《孟子》书中所显示的神秘层次非常近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