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式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here of Hannah Arendt Type and Its Inspiration to Literary Studies
作者:陶东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1):-30-3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阿伦特;公共性;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依照阿伦特的政治观,极"左"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灾难不能泛泛地归结为"政治"化,而恰恰是它在"政治"化外表下的非政治化,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政治实践所需要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以差异性与多元性为前提的。"在有任何支配或宰制他人的势力存在的地方,公共领域也随之消失,因为支配或宰制违背公共领域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政治实践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C]∥汪晖,等译.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9.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
[3]Dana R.Villa:Arendt and Heidegger:The Fate of the Political[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4]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M].Viking Press,1968.
[6]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①关于意见和真理的区别,可参见阿伦特《真理与政治》、《哲学与政治》等文(译文见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阿伦特认为,柏拉图开创的哲学“真理”理论,认为“真理”是排他的、绝对的、强迫性的、拒绝商议的,是哲学家的专利;而“意见”则是相对的、包容的、可商榷的、指向交往的,是每个公民都有的。从苏格拉底到阿伦特和罗蒂,都认为真理存在于意见中,要从意见中发现和孕育真理。罗蒂的一段话可以参考:“我们最好的真理标准是,真理是自由研究获得的意见。在这种自由的研究中,任何东西,无论是终极的政治和宗教目的还是任何其他东西,都可以讨论,都可以得到苏格拉底式的责问。”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①动物世界的法则就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弱肉强食,正因如此,动物世界没有“政治”。这很类似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的:如果一种暴力统治“将人不当人”,当作牛马牲畜,那么,认同这种统治就是使人降低到牛马的水平。
②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第60页。阿伦特似乎认为家庭暴力是允许的,这个观点引起了众多的批评。但阿伦特说的“暴力”不是狭义的身体伤害,而是强制的、非说服的意思。
①阿伦特政治思想和美学的亲缘性当然还表现在她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概念的创造性的重新阐释,但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就这个话题展开论述。
②维拉认为阿伦特的“世界”概念和“公共”概念是同义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它位于人与人之间,是人所共有的。参见参考文献[3],p.92。
③参考文献[1],第88页。顺便指出,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阿伦特持有“呈现(表象)就是实在”的存在论立场,因此,在公共领域呈现和彰显的一切都具有实在性和客观性,同时,人也只有通过自己在公共领域的言行才能获得自己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①“行动”在阿伦特那里和“实践”基本同义,而她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实践。蔡英文说:“阿伦特政治思想是以阐释‘实践’为主题的,在阿伦特的用语中,实践与行动可以交互使用。”参见参考文献[4],第62页。阿伦特把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三大类。政治实践属于行动。
②阿伦特认为,政治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主宰了纯粹生命的必然性,从劳动和工作中解放,而且克服了所有生物根深蒂固的求生存的欲望”。参见参考文献[4],第11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