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与维度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asis and Dimensions
作者:张衔;肖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2):-85-9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维度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研究”(ZD07&003)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张衔教授
中文摘要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和维度是两个基本的但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首先,讨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公民理论,认为这两者具有统一性,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却都存在共同的不足;第二,运用一个代表性企业的扩展利润函数,证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必然造成社会责任问题,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实证依据;第三,利用第二部分的结论,证明企业经济责任不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维度主张:以禁止损害和损害赔偿为原则的强制性社会责任维度和以福利增进为原则的选择性社会责任维度。按照这一主张,需要进一步完善《SA8000标准》。
参考文献
①见2009年1月12日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2008年12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
②新华网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一定严惩不贷。”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7/content_13063210.ht m.
[1]威勒,等.利益相关者公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米勒.管理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张衔,庄志晖.“鞍钢宪法”:基于合作博弈的重新解释[J].海派经济学,2007,(19).
[7]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沈洪涛,沈艺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1]赵丰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经济动因与促进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