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对“兴”的意向结构及效力演变的语用学分析
"Xing," As a Speech Act: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Intention Structure and Changes of Effects in "Xing"
作者:吴兴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2):-68-7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兴”;言语行为;“兴”的意向扭曲及惯习化;“诗”;“温柔敦厚”作为言语规范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把"兴"作为一个言语行为的类型来分析。就是说,不单纯从诗歌文本、写作或思维的方面来看"兴",而是把"兴"看作是中国古代世界特有的一种言语行为——把"兴"还原为"兴"的行为,从简单到复杂,分析它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内部结构,分析在这种结构中意义表达的规范性约束与自然意向的系列扭曲,进而分析"兴"在历史状态中的效力演变及其所凝聚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①“六诗皆体”说最早见于贾公彦对《周礼.春官》“大师”条的义疏,见《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796页。后章太炎、郭绍虞主此说,见章著《检论.六诗说》,《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90页,郭绍虞《六义说考辨》,《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1978年),第207—239页。对“兴”作为“乐教项目”最有力的论证见于王昆吾《诗六义原始》一文,载王著《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213—309页。
①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字源学意义上的“兴”可能是指一种古老的聚会方式或祭祀聚会中的一个节目。《诗经》中一共有16次出现“兴”:“兴言”、“兴师”、“兴力”、“侯兴”、“兴岁”、“兴迷乱”、“夙兴夜寐”等等,全部是动词,表示一种开端的发动。所以《说文》说:“兴,起也。”《广韵》:“盛也,举也,善也。”(《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5页)。“兴”的古义不仅是指事物的发生、开端,而且是特指作为言语行为的人事之“兴”。《说文》:“兴”,“古无平去之别,从舁同”(同上),是“舁”和“同”的会意字。而“舁,共举也。”段玉裁注:“谓有叉手者,有竦手者,皆共举之人也。”(同上)《说文》:“同,同力也。”段注:“说从同之意。”(同上)这是极有意思的解释。“说从同”含有游说、认同、跟随共举的含义,而“聚会雅兴”、“兴会”的用法乃至生活习惯则一直保留到今天,联系到同胞们那么喜欢请客吃饭,“兴会”或许是汉民族至今仍然沿袭的特殊情感聚会传统?由此,古义之“兴”的含义要素应该有三:1)人事之兴,2)非一人而是多人的同举之兴,3)以言词为中介的同举之兴。
①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认为:“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参见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34-235页。
[1]赵霈林.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袁济喜.论“兴”的组合界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
[3]余虹.抒情论:兴与表现[M]∥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158-200.
[4]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M].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5]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十三经注疏[Z].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7]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47.
[8]Austin,J.L.,How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99-112.
[9]于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班固.白虎通.谏诤[M]∥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236.
[11]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5.
[12]吴兴明.谋智、圣智、知智——谋略与中国观念文化形态[M].上海:三联书店,1993:77—127.
[13]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4]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M]∥苏舆义.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35.
[15]扬雄.法言.吾子[M].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49.
[16]班固.离骚序[M]∥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561.
[17]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8]刘知几.史通通释(上)[M].浦起龙,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4.
[19]钟嵘.诗品序[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3.
[20]徐铉.成氏诗集序[M]∥全唐文:卷882.北京:中华书局,1983:9215.
[21]贾岛.二南密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1.
[22]班固.汉书.杨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75.
[23]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8[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419.
[24]李东阳.麓堂诗话[M]∥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374.
[2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26]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69—2070.
[27]胡寅.与李叔易书[Z]∥斐然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93:386.
[28]姜夔.白石道人诗说[Z]∥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681.
[29]叶燮.原诗、一瓢诗话、说诗1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