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Disposition of Han Yu and Li Ao
作者:贾发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2):-39-43+5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韩愈;李翱;道统说;性情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韩愈和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是对唐代佛教"世系"、"传灯"思潮的一种反动,是先秦以来儒家伦理学说的恢复和传承。唐代中期佛教日盛,对中唐民众伦理思想冲击甚大。为了扭转佛教伦理思想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破坏,韩愈和李翱吸收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某些思想,提出"道统"和"复性"的主张,客观上遏制了中唐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为宋明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①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认为韩愈奠定宋代新儒学的基础,其手段是“天竺为体,华夏为用”,似有因袭佛教之嫌。王文元《“尊孔”与“释孔”的悖论——兼及韩愈与道统》(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一文认为韩愈道统说是“仿照佛教祖统模拟建立儒家道统”,夸大了佛教“世系”对道统说建立的影响,忽视了儒家“先王”谱系传承的史实。
②如《全唐文》卷九《答魏征上群书理要手诏》载:“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唐太宗所说的“先王”即是唐代之前儒家的统称,指的是一个儒家谱系。这种观点在唐代是普遍的,在《旧唐书》李百药、张说、杨绾等人的传记中均可佐证。
③新加坡严寿瀓先生认为:“(韩愈)深有见于当时佛化与胡化的弊害,立志用夏变夷,重开中华文化之大统。”《韩柳与佛教——兼论二人思想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史林》2003年第2期。
④林耘认为李翱的复性思想来源于道家典籍,李翱受到《庄子》的启发才将《中庸》里的“率性”、“尽性”发展为“复性”。此观点较为新颖,说明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融通。《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1]何俊.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2).
[2]杨世文.论韩愈的儒家文化观及其历史意义[J].孔子研究,2002,(6).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3.
[4]刘真伦.韩愈“性三品”理论的现代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林耘.李翱论“诚”[J].孔子研究,2003,(3).
[6]陈力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策略探析[J].天府新论,2009,(4).
[7]蔡方鹿.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