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
Foundation for Metaphysics:Heidegger and his Interpretation of Kantism in the Horizon of Confucianism
作者:黄玉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4,(02):-36-4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儒学;形而上学奠基;康德;海德格尔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奠基指的是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奠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基础,而且这个新基础将决定形而上学本身的重建。根据这个观念,海德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儒家哲学的重建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奠基问题,但是儒学的奠基既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思路。它不是康德式的理性奠基,而是由情感来奠基;但它也不是海德格尔式的"烦"的情绪奠基,而是由"爱"的情感来奠基。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导论、第一章、第四章)[A].海德格尔选集[M].邓晓芒译,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海德格尔 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倪梁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海德格尔 现象学与神学[A].路标[M].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M].台北:学生书局,85
[10]海德格尔 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A].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论语[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12]孟子[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13]周易[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①②③④ 中译本《存在与时间》译为“操持”。
孔子所谓“小人”并不必然蕴涵道德上的恶 ,他只是指的尚未成为君子、圣人的常人而已。
人们把海德格尔所谓Gewissen译为“良知” ,其实与儒家所谓“良知”相去甚远。这是个专文讨论的问题。
儒家对“义”的基本训释就是“宜” ,也就是“时宜” ,这在《周易·彖传》的阐发中 ,表述为“时义”。
①② 海德格尔区分了两种科学 :形而上学哲学作为广义的科学 ,其对象是存在者整体 ,或者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自然科学、神学、人学作为狭义的科学 ,其对象是个别特殊的存在者领域。参见《路标·现象学与神学》[5](p .54—p. 57);《面向思的事情·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2 ](p .68—p. 69)。
参见孙周兴 :《海德格尔选集·编者引论》。
① “如果一个α本身本质规律性地只能在一个与 μ相联结的广泛统一之中存在 ,那么我们就要说 :一个α本身需要由一个 μ来奠基。”[4](2 85页 )
②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之六[6](41—P42页 )。
③ 在我看来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仍然遵循这个基本宗旨。不过 ,这是一个应该另文讨论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