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宋代诗学“活法”说考
Textual Research on Su Shi and the "Flexible Means" of Poetic Expression in the Song Dynasty
作者:曾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4):-74-8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代诗学;苏轼;胡宿;“活法”说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宋代诗学‘活法’说论”(10XZW0013)
中文摘要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①苏轼对孔融非常景仰,并以之为同道,他曾言:“孔北海与曹公论盛孝章云:‘孝章,实丈夫之雄者也。游谈之士,依以成声。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重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吾读至此,未尝不废书太息也。曰:嗟乎,英伟奇逸之士不容于世俗也久矣。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苏轼文集》卷六十四)考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范文澜注:“《文选》采录孔融书表,是气盛于为笔之证。”(氏著《文心雕龙注》7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或许正是同有豪迈之气,使苏轼和孔融成为异代知音。
②杨万里所谓苏轼“用《礼记》”云云,见《礼记.文王世子》。其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原文是“公”,即周公,不是“王”,杨万里殆是误会了。
③“五经论”即《礼论》、《易论》、《书论》、《诗论》、《春秋论》,分别见于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四“进论五首”和今本《苏轼文集》(以明项煜序刻《东坡先生全集》75卷本为底本)卷二“论”,篇次虽异,篇目则同,文字略有异同。从后世总集、选集的收录情况和后人的相关说法看,绝大多数认为“五经论”是苏轼所作,比如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卷二即将《诗论》归于苏轼名下。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栾城应诏集》(中华书局2004年)卷五将《诗论》列于苏辙名下,顾永新亦认为“五经论”与苏辙的相关观点更为接近(《二苏“五经论”归属考》,《文献》2005年第4期)。刘茜将《诗论》归属于“二苏”(《文学与经学的相融——论二苏的〈诗经〉学思想》,《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今还是依据传统的看法,将“五经论”的作者定为苏轼。
①南宋的朱熹也是如此。《朱子语类》卷一三五云:“汉儒注书,只注难晓处,不全注尽本文,其辞甚简。”《朱子文集》卷三一《答张敬夫》云:“平日解经,最为守章句者。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作一片文字,非惟屋下架屋,说得意味淡薄,且是使人看者,将注与经作两项功夫做了,下稍看得支离,至于本旨,全不相照。”《朱子文集》卷七四《记解经》云:“窃谓须只似汉儒毛、孔之流,略释训诂名物及文义理致尤难明者,而其易明处,更不须贴句相续,乃为得体。”
②求“简”也是其政治主张,考《苏轼文集》卷三九《陆佃礼部侍郎充修实录院修撰官制》:“春官宗伯,事虽稀简,目力可周。”《苏轼文集》卷四十《赐彰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所治虽简,而所寄甚重。”《苏轼文集》卷四九《谢梅龙图书》:“古之所以取人者,何其简且约也。”
③《诗集传》卷一。苏辙的论述可以和苏轼合观,因为苏辙和苏轼二人无论在政治主张还是诗文理论方面都是基本相同的,参考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前言)。
④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220-221页(中华书局2008年)。陆游的话又见于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学术风气与思想倾向发生巨大变化。参考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20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郭在贻指出:“具体到训诂学来看,宋代开国后几十年间承袭唐风,唐人修五经正义,宋人除修撰了几部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外,还校定《说文》,重修《广韵》、《玉篇》,其功不可抹煞。特别是自庆历(1041-1048)以后,学风一变,欧阳修、刘敞等发扬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见解,对经传大胆怀疑,从而摆脱汉唐旧说,创发新义。刘敞作《七经小传》,欧阳修作《诗本义》,开疑古之先声。”实际上,正是宋儒把训诂推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精微”。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而欧阳修《归田录》、苏轼《东坡志林》,零玑碎玉,往往可采(郭在贻《训诂学》130页,132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①当作密州,见张淏《云谷杂记》卷三。熙宁七年(1074)苏轼知密州,王安石行变法已六年。
②程大昌《演繁录续集》卷四《诗事》亦云:“刘义闻韩愈接后进步归之咏冰柱、雪车二诗,出卢仝、孟郊右,又自有集。此二诗,正为集首。……《雪车》诗大意是: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马盈道,载玉屑藏之,以御炎酷。不知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泪。”可与此互参。
①《稼说》,《苏轼文集》340页。朱庭珍《筱圆诗话》卷一:“天机洋溢,意趣活泼,诚中形外,有触即发,自在流出,毫不费力。”
②旧题杨慎编《三苏文范》引袁宏道语。
[1]胡宿.文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50.
[2]邓国军,曾明.诗学“活法”说不始于吕本中——兼论胡宿对西昆体的继承与突破[J].文学遗产,2009,(5).
[3]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559.
[4]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初编:第21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14-15.
[5]曾明.“师法”与“活法”——苏轼“活法”说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2010,(6).
[6]杨万里.诚斋诗话[M]∥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六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944.
[7]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M]∥考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85.
[8]祝总斌.铜钲与悬鼓——苏东坡诗一个“出典”的商榷[J].文史,2007,(4):233-236.
[9]吕本中.童蒙诗训[M]∥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三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903.
[10]罗大经.鹤林玉露[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67-169.
[11]元好问.杜诗学引[M]∥元好问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750.
[12]焦竑.陈石亭翰讲古律手抄序[M]∥吴文治.明诗话全编:第五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899.
[13]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洪本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2.
[15]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3.
[16]李樗,等.毛诗集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王质.诗总闻[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第171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34.
[18]宋史.范仲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268.
[19]黄庭坚诗集注[M].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519.
[20]邓广铭.宋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0.
[2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43.
[22]刘茜.文学与经学的相融——论二苏的《诗经》学思想[J].文学遗产,2009,(5):60.
[23]晁公武.毕公叔西台集.叙[M]∥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19.
[24]李一飞.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刍议[J].文学遗产,2008,(3):140-143.
[25]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6]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朱庭珍.筱园诗话[M]∥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327-2328.
[28]施元之.注苏例言[M]∥施注苏诗.康熙三十年刻本.
[29]黄彻.巩溪诗话[M].清代刻本.
[3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56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52.
[31]王安石.答曾子固书[M]∥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32]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9:662.
[33]欧阳修.六一诗话[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9.
[34]宣和画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8.
[35]李洪.芸庵类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0.
[36]魏庆之.诗人玉屑[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2.
[37]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6.
[38]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9]贺贻孙.诗筏[M]∥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6.
[40]东坡全集.南行前集叙[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8.
[41]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2.
[42]陈师道.后山诗话[M]∥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022.
[4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4]包世臣.艺舟双楫.序[M]∥艺林名著丛刊.北京:中国书店,1983.
[45]赵翼.瓯北诗话[M].成都官书局,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46]王灼.碧鸡漫志[M]∥词品:上册.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23.
[47]夏文彦.图绘宝鉴[M]∥丛书集成初编:第165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