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Being Himself Forever:The Life and Mental Process of Chen Duxiu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5):-48-6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陈独秀;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国家与国民;政治与文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一社会变迁的新兴群体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更因倡导从国家向国民、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而起到开风气的作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与胡适一起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代表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而读书人的责任感,又使他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最终走向直接诉诸行动的政治革命,并长期以政治人物自期。但实际政治运作并非其强项,在孤寂落寞的晚年,他终于回归了文章士的行列。
参考文献
①该刊初名《青年杂志》,次年因办有《上海青年》的基督教青年会提出商议,改名《新青年》(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32页)。以下除个别行文和正式注释外,一般称《新青年》。
①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见郑学稼:《陈独秀传》(上),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9年,27-128页;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9-96页。
②梁启超的“惊人之鸣”指其稍后发表的《痛定罪言》一文(详后)。此事并可参见沈寂:《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③稍后的一个显例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个月间,中国人对巴黎和会充满向往,甚至一度出现把中国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外在变化的乐观期望。参见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⑤关于“二十一条”,参见Zhitian Luo,“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The Chinese Response to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27,no.2(May 1993),pp.297-319.
①清末民初不少士人以为,由于社会的惰性,只有说革命才能实现改革;结果,以“故意激进”的言论刺激听众,成为一种持续的言说模式。参见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60-61、282-284页。
②章士钊和李大钊都看到了这一点,参见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致〈甲寅〉记者》,《甲寅》1卷8号,7-14页(栏页)。
③那时认识到区分政府与国家重要性的是章士钊,他强调:“今兹之所招厌于国民而吐弃之者,政府耳。于国家无与也。”故应“严为国家与政府之分”,人民“爱国可耳。决不能使此倚国家为祟之恶政府并享吾爱也”。秋桐:《爱国储金》,《甲寅》1卷8号,2-6页(文页)。其隐含的逻辑思路仍在声援陈独秀,即由于一般人未能区分政府与国家,为了不让政府分享其爱,人民其实可以不那么爱国。
④参见柯继铭:《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中国思想中的“民”意识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⑤陈独秀本参与《甲寅》编务,他创办《青年杂志》,也与《甲寅》被迫停刊相关。参见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①参见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①参见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6月)。
②陈独秀在北大旅沪同学会欢送元培赴法宴会上致词,引自《北大同学欢宴蔡孑民》,《时报》,1920年11月24日,3张5版。
③在《新青年》第1期上,高一涵就特别强调了青年自觉的要素是自由和独立,应能反映刊物当时之所重视。参见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1号,5-8页(文页)。
①陈独秀在自传中曾说他一生先后作过康党、乱党和共产党。陈独秀:《实庵自传》(1937年11月),《陈独秀著作选编》(5)207页。
①说详罗志田:《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07-12,B28-30版。
②参见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7-81页。
①参见罗志田:《五四与西学:与“自由主义”相关的一个例子》,收入《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三联书店,2010年,86-93页。
②中国共产党创立期间,曾有好些打算使用的名称,多与社会主义相关。参见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160-175页。
③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238-256页。关于芮恩施的影响,参见No-el H.Pugach,Paul S.Reinsch:Open Door Diplomat in Action,New York:KTO Press,1979,pp.123-139.
①参见陈独秀:《国庆纪念的价值》(1920年10月),《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277-280页。
②参见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135-143页。
①这是汪原放所录存的,见其《回忆亚东图书馆》,200页。在《陈独秀著作选编》中,后句作“世无朋友更凄凉”,有一字不同。见陈独秀:《闻屈原祭日友人聚饮大醉寄建功》(1941年7月),《陈独秀著作选编》(5),370页。
①傅斯年和陈独秀一样,认为“革命不单是一种政治改变,而是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社会的、文艺的相互改革”。参见傅斯年:《陈独秀案》,《独立评论》第24号,2、7页。
[1]CC生(陈独秀).生机——致《甲寅》记者[J].甲寅,1:2(1914-06),15(栏页).
[2]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1914-1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6-150.
[3]秋桐.国家与我[J].甲寅,1:8(1915-08),1-2(文页).
[4]笑(包公毅).亦有国民意思之机关乎?[N].时报,1915-02-22(6).
[5]讷.我国人亦思及此乎?[N].申报,1915-05-11:11.
[6]秋桐.爱国储金[J].甲寅,1:8,6(文页).
[7]冷(陈景韩).沉毅果决之国民[N].申报,1915-05-13(2).
[8]梁启超.痛定罪言[J].大中华,1:6,1915-06∥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1-9.
[9]陈独秀.社告[J].青年杂志,1:1(1915-09),1.
[10]记者(陈独秀).答王庸工[J].青年杂志,1:1,2(栏页).
[11]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09)[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
[12]陈独秀.新青年(1916-09)[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208-210.
[13]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J].青年杂志,1:1,1-8(文页).
[14]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10)[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170-175.
[15]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1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446-447.
[16]陈独秀.一九一六年(1916-0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197-200.
[17]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02)[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201-204.
[18]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诗体代降[M].长沙:岳麓书社,1994:747-748.
[19]胡适致陈独秀、陈独秀复胡适[J].新青年,2:2(1916-10),1-4(栏页).
[20]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2:5(1917-01),1-11(文页).
[2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2:6(1917-02),1-4(文页).
[22]陈独秀.答佩剑青年[J].新青年,3:1(1917-03),11(通信栏页).
[23]陈独秀,胡适.复易宗蘷[J].新青年,5:4(1918-10),433(卷页).
[24]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0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
[25]傅斯年.陈独秀案[J].独立评论,24(1932-10-30),7.
[26]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胡适在北大之讲演(续完)[N].世界日报,1932-11-01(7).
[27]胡适之先生演说词(1920-09-17)[N].陈政记.北京大学日刊,1920-09-18(3).
[28]陈独秀.随感录.提高与普及[J].新青年,8:4(1920-12),5-6(栏页).
[29]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929)[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46.
[30]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M]∥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31]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10)[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239-240.
[32]胡适.归国杂感[J].新青年,4:1(1918-01),20-26.
[33]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125.
[34]梁济.戊午敬告世人书[M]∥梁焕鼐.桂林梁先生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影印,95-96.
[35]鲁迅.忆刘半农君[M]∥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2.
[36]陈独秀.实庵自传(1937-1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1-205.
[37]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3)[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53.1921-08-30(09-01眉批).
[38]陈独秀.文学革命(答胡适之)[J].新青年,3:3(1917-05),6(通信栏页).
[3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J].新青年,4:4(1918-04):289-290(卷页).
[40]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1940-03)[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349.
[41]胡适.纪念“五四”(1935)[M]∥胡适文集(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42]章太炎.对重庆学界演说(1918)[J]∥历史知识.1984,(1):44.
[43]胡适致汤尔和(稿),1935-12-23[M]∥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281-282.
[44]汤尔和致胡适,1935-12-29[M]∥胡适来往书信选(中).291-292.
[45]陈独秀致胡适(1919-05-07)[M]∥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42.
[46]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09)[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164-166.
[47]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1919-1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2).119.
[48]顾克刚致陈独秀、陈独秀复顾克刚[J].新青年,3:5(1917-07),5-6(栏页).
[49]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417-419.
[50]陈独秀.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1919-06)[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2).112.
[51]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3-107.
[52]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12)[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1).453.
[53]陈独秀.随感录.威大炮(1919-02)[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2).37.
[54]陈独秀.随感录.学说与装饰品(1920-10)[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2).274.
[55]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K]∥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
[56]章炳麟.《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1906-12)[M]∥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328.
[57]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189.
[58]陈独秀.科学图书社二十周年纪念会题词(1922-04)[M]∥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200.
[59]陈独秀.敬告侨胞——为暹逻《华侨日报》作(1938-08)[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263.
[60]陈独秀.答《抗战》周刊记者问(1937-10)[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192.
[61]陈独秀.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1938-0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223.
[62]陈独秀.我们断然有救(1938-06)[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249-250.
[63]陈独秀.告少年(1939-12)[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334-335.
[64]鲁迅.关于知识阶级(1927-10)[M]∥鲁迅全集(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1.
[65]陈独秀.致S和H的信(1941-01-19)[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367.
[66]陈独秀.致《新华日报》(1938-03-17)[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241.
[67]陈独秀.给陈其昌等人的信(1937-11-21)[M]∥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5).216-217.
[68]吴敬恒.挽陈仲甫先生[N].新民报晚刊(重庆),1942-06-08(2).
【关闭】